心意把官网

易筋经摇旋劲


  三、浅谈劲的科学原理

  笔者分析发现传统武术劲是符合现代体育理论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的一门科学的运动技术,站桩练劲按生理学解释就是在肌紧张牵张反射的基础上站成一个特定的姿势,用力牵拉肌肉肌梭,对肌肉施加牵拉刺激与肌紧张牵张反射的非条件刺激相结合最终使肌肉建立一种运动条件反射。

易筋经十二式

  建立条件反射后在特定的姿势下,用力牵拉肌肉能被激活,条件反射激活后的反应表现为肌肉内大量不同运动单位的肌纤维进行强烈、快速的交替性收缩,而强烈牵拉相应肌肉内的弹性成分,弹性成分被动拉长而贮存弹性势能,再利用弹性势能发力出拳、出腿,此弹性势能可以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速度,而通过协调的出拳、出腿鞭打动作发出一股强大的整体弹力。

  因此传统武术劲是一种高级的条件反射,是一种发力技术。诚然,发力在武术胜负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正好中华武术劲这种发力技术对人体有限力量实现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实现了人体力量的升华。因此劲是中华武术中最有技击价值的武技,是中华武术的核心。劲的科学化推广能够还原武术固有的攻击力,促进武术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易筋经,易筋经的功效和作用,学易筋经的感受。

  真功夫——劲(续一)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介绍的站桩方法是整个站桩练劲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姿势,那基本姿势基本能训练到参与出拳的人体各大关节的主要运动肌,使其建立弹力条件反射,是站桩练劲的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姿势。当然,科学的站桩训练方法中除了基本姿势外还有几个特殊的站桩姿势,这几个特殊姿势能专项、着重训练到相应的肌肉,以弥补基本姿势的一点点不足,现将训练劲的几个特殊桩法的训练方法介绍如下。

易筋经十二式

  1、躯干肌桩(左式为例,右式相反)

  基本站桩姿势站立,保持基本站桩姿势的交替动作(详见第一篇《真功夫——劲》),在此基础上躯干以脊柱为枢纽作“摇”与“旋”的运动。摇即躯干以脊柱为枢纽,上半身缓慢向左侧屈靠,而双上肢抱七撑三同时向对侧向上缓慢运行,离接近脊柱运动的极限,再缓慢按原路线返回还原,如此往返3次为一组。易筋经,易筋经的功效和作用,学易筋经的感受。

  再以脊柱为枢纽向右侧缓慢屈靠,双上肢抱七撑三同时向对侧向上缓慢运行,脊柱将接近极限就缓慢从原路线返回还原成预备势,如此往返3次为一组。向左右“摇”3次后就旋,“旋”即躯干以脊柱为枢纽向左侧缓慢旋转,双臂同时向对侧向上缓慢运行,快到极限即缓慢旋转从原路线返回,双臂也从对侧缓慢返回还原,如此往返3次为一组,再以同法向右侧旋转3次,双手要向对侧运行,均要缓慢。摇旋时下肢姿势动作仍要保持,要固定臀部。

  “摇”、“旋”震颤:基本站桩姿势站立,双上肢抬起高举过头,翘掌,双肘关节在100度左右,腹部略隆起,全身保持基本站桩姿势的交替动作意思,固定臀部和下肢。在这些姿势基础上开始颤,躯干以脊柱为枢纽,震颤着向左侧缓慢侧屈,双上肢抱七撑三震颤着向右侧缓慢运行,下肢可保持姿势和交替动作配合作上、下纵向震颤。易筋经,易筋经的功效和作用,学易筋经的感受。

  当脊柱震颤运行达到极限以后随即震颤着缓慢从原路线返回,双上肢也从对侧震颤着缓慢返回成预备势,向左侧震颤屈靠3-6次以后还原成预备势。随即以同法向右侧震颤着缓慢屈靠3-6次,还原成预备势。

  再训练旋,下肢保持姿势和交替动作,但不需震颤以免动作不协调,臀部固定,躯干以脊柱为枢纽震颤着向左侧缓慢旋转运行,双上肢抱七撑三震颤着向对侧缓慢运行。脊柱旋到极限后,随即震颤着缓慢旋转返回,而双上肢也震颤着缓慢返回还原,向右侧震颤旋转3-6次以后还原成预备势,再以同法向右侧震颤着缓慢旋转3-6次。

  【说明】此训练躯干肌的姿势动作是躯干以脊柱为轴作侧屈、旋转运动牵拉刺激躯干肌而训练躯干肌的弹力条件反射。动作要求双手始终向反方向作缓慢运动是为了充分伸展两侧的腹肌和背肌,而使相应肌肉的肌梭受到有效的牵拉刺激而加大训练效果。震颤时要求双手高举过头也是为了伸展背肌和胸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