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把官网

形意拳技击桩教学


  我是习练形意拳和太极拳的,所以对形意拳多介绍一些。太极拳基础已经在“传统太极拳技击的原理、习练方法及应用”一书中介绍了,所以在太极拳部分就只介绍拳论。

  形意拳原名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其中一枝传承到李洛能先生后改名为形意拳。我习练的是戴氏心意六合拳,与形意拳是一样的。

形意拳五行拳

  我为什么在前面说形意拳是最早出现的内家拳?因为形意拳的几乎所有理论与习练方法都是所有内家拳的标准。形意拳是内家拳的始祖。内家拳与外家拳一样,外家拳以肌肉紧张发力为基础,产生无数拳种;内家拳则是在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发力方式基础上,产生各个拳种的。技击,形意拳技击,太极拳技击,八卦掌技击,武术技击。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天下功夫只有二种,即一种是习练肌肉紧张发力的功夫,即习练肌肉力量的功夫;一种是习练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的功夫,即习练心力的功夫。所以,大家要明白功夫的实质,以发力方式区分各种功夫,千万不要以为通过各种不同的外形动作就能够习练出来各种眼花缭乱的功夫,千万不要以为有多少种外形动作就有多少种功夫------这种想法会蒙蔽你的眼睛,看不到各种功夫之间的普遍联系,只以外形动作区分、习练各种功夫,最终导致传统武术几乎都被习练成花架子!本书的主要目的也在于此,通过本书能够让大家明白各种内家功夫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与习练内家功夫。

  形意拳名称为拳,本质为功,形意拳习练的是一气之起落的能量和力量,是练劲力的,而劲力生成于心意抽合压缩旋转的发力方式,并且以这种发力方式的特点技击。形意拳的外形套路动作是为了配合内里习练心意抽合的,不是为了技击使用的,因为五行拳习练的是五种劲力---------当然外形动作也可以应用到技击上,但前提条件就是对手给你打五行拳的蓄发时间-------所以形意拳以及所有内家拳,只有习练到高层次阶段才能够实战技击,因为在这时就已经不需要依赖外形动作就可以随时蓄发能量了。

  形意拳与所有内家拳习练的最终目的是涨筋腾膜、真气鼓荡,即将能量周身传簇,蓄发合一,随时蓄发---------而绝不是用五行拳的蓄发状态去技击。妄想用形意拳的外形动作去技击并以外形动作研究形意拳的技击的,就是形意拳变成花架子的原因。技击,形意拳技击,太极拳技击,八卦掌技击,武术技击。

  同理,五行拳是五种劲力,不是应用于技击的拳。五行劲力的蓄发要习练到蓄发合一的程度,才能够技击。习练到蓄发合一了,随时发力,根本就用不着外形动作的蓄发就能够打出五行劲力了。

  所以,不明白形意拳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道理,只在外形动作上去追求形意拳的“功夫”,就是谬传,就将形意拳演变成为打拳时惊天动地,技击时手足无措的花架子!不但是形意拳,所有内家拳和内家功夫都是如此!内家拳之所以被称之为内家拳,就是因为其能量传簇均在内里而不在于外形动作,只有使用肌肉紧张发力的外家拳才使用外形动作技击,因为肌肉紧张发力需要肌肉能量蓄发使用的空间距离,所以外家拳的外形动作就是肌肉的能量蓄发状态。

  所以所有内家功夫的习练者一定要抛弃对于内家功夫的错误认识,重新认识与理解内家功夫,才能够习练出内家功夫,内家拳才能够发展、振兴!

  一,三节、四梢、起落、横顺、五行、六合

  以上这六个概念,就奠定了形意拳与所有内家功夫的基础。这几个形意拳的概念,在其他内家拳中有些直接拿来引用,有些改了名字但意思是一样的。

  三节:只有内家拳才将人体分为三节,因为内家拳精气神的能量就是在三节中生成的。所以,三节是根据内家拳精气神的能量生成部位区分的,不是以外形动作区分的----------本书中以及内家拳前辈大湿的拳论中的所有词语,都是描述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内里能量传簇的,不是描述外形动作的。

  在外家拳的肌肉紧张发力中,使用浑身的肌肉发力,能量生成于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紧张收缩,所以将人体分为根中梢三节是无意义的。技击,形意拳技击,太极拳技击,八卦掌技击,武术技击。

  内家拳都将人体分为三节,中节生精,精为将无形的先天一气阴阳转换为有形的能量;精的能量下行被阴阳转换为气的能量,即地面给予下行能量的反作用力;气的上行能量传簇到百会生成神的能量。

  内家拳的能量是按照精气神的顺序生成的,但是精气神周身传簇以后,就没有先后顺序了,精气神相互融合充实,阴阳转换合一为技击能量。技击能量生成于头顶百会旋转、玉枕压缩形成的下行能量,这个下行能量逐步催脊柱三关、腰胯、腿脚压缩旋转形成下行能量,获得地面给予的上下贯通之力后,上下贯通之力被以上部位的压缩旋转反向上行传簇,形成能量的周身传簇。以上就是人体三节形成的精气神的能量过程。

  内家拳之所以要把人体分为三节,除了以上原因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习练内外三合的约束,即三节要同时同向运动,迫使身体从杂乱无章的肌肉紧张发力过渡到周身整体的压缩旋转发力。即蓄力时要从梢节头部开始向下压缩旋转(即神领力),中节、根节都要随着头部的压缩旋转统一压缩旋转,迫使周身整体统一以压缩旋转方式生成下行能量,并同时以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传簇上行能量到周身。

  所以习练内家功夫者,首先要明白三节。三节是对于整个身体的大的区分,是以精气神的能量生成为基础的原则区分,在实际上,大三节中还能够分为小三节,小三节中还能够分为更小的三节,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时,身体中的任何一个能够活动的部位都得进行压缩旋转,技击能量就生成并传簇于这些能够活动的部位的压缩旋转之中。

  从能量传簇的角度来说,能量在周身各节之间的传簇都能够形成各节之间的对拉拔长,在各节之间形成弓劲。比如说内家功夫中有一句话,叫做“不要了”,即对手想要控制我什么部位,我就不要这个部位了,都给对手以引进对手劲力---------就是说,我梢节不要了,原来梢节后面的那一节就形成了新的梢节;整个梢节都不要了,还有中节的能量传簇、对拉拔长;对手再进,我中节也可以不要了,我还有根节的能量传簇、对拉拔长。

  只要根节能量传簇还在,就能够以牺牲梢节、中节作为与对手劲力的阴阳转换,对手劲力就被我引进而落空,对手落空的劲力随我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传簇到脚下,使身体获得更加巨大的上下贯通之力打击对手。

  以上就是形意拳的化劲和太极拳的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就是三节的使用之妙处。三节不明,就不会明白“不要了”的道理和妙处。

  四梢:四梢的概念,不只在四这个数字上。牙、甲、发、舌为骨梢、筋梢、血梢、肉梢,挺齐四梢是为了与三心归聚生成对拉拔长,这个是相当重要的,在习练形意拳之初就要挺齐四梢,以培养对拉拔长之意。

  但是四梢并没有完全包括周身整体的“梢”,随着习练的加深,在对自身能量传簇有了细致入微的感觉之上,就要把周身外在的皮肤皮毛都要挺起来,以实现身体内外三心归聚的内缩能量与所有皮毛处外张能量的对拉拔长,这个内外的对拉拔长就是实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根基。即四梢挺齐要过渡到周身皮毛挺齐。

  起落:一气之起落,就是内家拳在体内生成的上下运行的二股能量传簇。

  起落指的就是体内由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与上下贯通之力在体内生成的上下行能量传簇,起落在太极拳中被称之为上下相随。内里能量之起落在外形动作中就表现为身体的起伏和拳的钻翻。

  横顺:就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横指身体的横向旋转,顺指身体的竖向压缩,横顺生成形意拳的混元螺旋劲力。形意拳的五行劲力不是直的,而是混元螺旋的劲力,是由横顺天然形成的。形意拳体内生成的劲力都是混元螺旋的,但是拳头从身体打出后都是按照直线前进的,这就是形意拳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的原因。

  横顺与起落一体,起横落顺,就是说形意拳以横的旋转开始发力,止于顺的压缩。

  五行:五行分内外,外五行:口眼鼻耳人中,内五行:心肝脾肺肾。内外五行相互联系: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肾,鼻通肺,人中通脾。内外五行代表人之五藏:舌心存神,目肝存魂,耳肾存志,鼻肺存魄,人中脾存意。技击,形意拳技击,太极拳技击,八卦掌技击,武术技击。

  内五行生成五行传簇的能量。内五行中,不但生成心肾交合、水火相济,肝、脾、肺同样也要生成能量传簇。内五行生成能量传簇的方式就是五行相抱,河车运行翻转到丹田的真气抱住两肾,两肾上抱肝脾,肝脾上抱两肺,两肺抱心,心抱意,意抱气,气抱力。

  五行相抱,则生成体腔中的五行传簇。如果内五行不能生成能量传簇,则内五行的体腔就会成为人体中最大的“死包袱”,身体就不能空灵圆活。所以体腔也要练出能量传簇,也要通。

  内五行生成能量传簇时,外五行要封闭向外界的通道,将外界信息“吞入”内五行,向内反观内照,如此则神在心、魂在肝、志在肾、魄在肺、意在脾,保证内里的五行传簇。

  六he:以上三节、四梢、起落、横顺、五行的概念,都要集中到六he之中。六he就是内家功夫的来源,任何内家功夫都强调六he,六he是内家拳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方式的根基。

  外三合在前面介绍过了,即外三合是为了强迫身体三节从各自为战的肌肉紧张发力逐步过渡到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发力方式,让身体三节统一以共同的方式蓄发能量,即要生成下行能量时,三节中从头顶百会、玉枕开始压缩旋转,逐节催下节压缩旋转,一直到脚;反之,上行的上下贯通之力也要被从脚开始的压缩旋转逐节向上催到头顶玉枕、百会。这样,外三合就强迫肩胯、膝肘、手脚以统一的方式共同生成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即横顺。

  所以外三合就是强迫身体生成横顺的。

  内三合则是对内里能量的生成与传簇的要求。

  心,即心脏的以心行气,以心行气在形意拳中的方式就是心意抽合。

  意,即身体已经把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习练成条件反射时的状态,此时身体已经将用肌肉紧张蓄发能量更换为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蓄发能量。

  心与意合即心脏一旦开始心意抽合,身体就生成周身整体压缩旋转。

  气:气有三个意思,一个指精气神中的在脚部的压缩旋转生成的气的上行能量;一个指周身能量的统称,因为能量在体内的传簇被身体感觉为气的流动、鼓涨;一个意思是指呼吸之气,呼吸与以心行气合拍后,似乎体内的能量是由呼吸所生成的----------但其实这二个意思所指的都是一个意思,即内家功夫追求的技击能量其实就是精气神中的“气”这个上下贯通之力,将上下贯通之力周身传簇就是真气鼓荡、涨筋腾膜。所以大家不必要去深究气的含义,只要知道气指的就是能量就行。

  在内家功夫习练到高层次,其实就是在练气,师父与我们师兄弟之间习练、讨论的都是气----------但是我怕引起大家误解,绝然不敢与大家谈气而只说能量,以能量这个词代替气,我就是害怕大家将气理解为虚无缥缈的气,或者是呼吸的气,或者是武打小说中的玄幻的气。技击,形意拳技击,太极拳技击,八卦掌技击,武术技击。

  意与气合就是生成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后获得上下贯通之力的气的能量。

  力,即从体内发力的力量。气与力合就是将上下贯通之力从体内发出为技击力量。

  以上内三合就是一个内里的能量蓄发过程,就是一个形意拳的发力过程,是生成起落的能量传簇的过程。外三合主导横顺,内三合主导起落。

  内外六he的过程,就是一气之起落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发力过程。一气之起落是贯穿于整个内家拳的,各种内家拳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每一个技击、发力、吞吐的瞬间,都是一气之起落。

  许多人不明白形意拳与整个内家拳内外三合或内外相合有什么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导致了习练外三合时手足无措,习练不出用周身整体蓄发能量的压缩旋转(即横顺);而习练内三合时就更加荒谬,将心、意、气等理解成为大脑意思等根本与能量传簇不挨边的东西,只理解了力的概念,所以表面是在习练形意拳,实际上还是在使用肌肉紧张发力打五行拳,根本不能打出形意拳惊世骇俗的劲力,相反,由于五行拳的动作就是由心意抽合压缩旋转生成的,用肌肉紧张发力打反而别扭之至,不伦不类了。

  心意二字就是指心意抽合压缩旋转,如果将心意二字均理解成大脑意思、意念等虚幻缥缈的东西,其结果可想而知。之所以如此,就是不了解内家功夫的实质而在前辈大湿的拳论中按图索骥的结果。

  二,三体式

  三体式之所以叫三体式,是以人体的根节、中节、梢节这三体而得的名称,并且之所以如此将人体分为三节,是因为精气神的能量分别发之于此三节之中。精气神也被前辈大湿与天地人结合,人为精,地为气,天为神,所以三体式也被称之为天地人三才式。

  所以,三体式是追求周身整体的“整”的一个体式。

  三体式是整个内家功夫及内家拳的母式。八卦掌和太极拳在行拳时的任何一个瞬间停下来时,都是三体式--------所以大家不要从外形动作去看内家拳,只要身体是三体生成并传承能量的,就是三体式,大家不要从胳膊抬得高低、脚的位置去区分是不是三体式。八卦掌走圈时在任何一个瞬间的动作就是三体式,只不过八卦掌的胳膊位置与形意拳的胳膊位置不一样。太极拳也是一样,任何一个动作的瞬间都是三体式--------总之,一句话,身体的任何一个蓄发能量的瞬间都是三体式,所以,三体式中包含着内家拳所有的功夫要领--------所以在没有内家拳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要素的情况下,傻站三体式是不能习练出内家功夫的,内家功夫的能量传簇是打拳运行出来的,不是站出来的,除非习练会了以心行气能够在站着外表静止的情况下内里依然驱动着能量传簇,否则只能够把腿练强壮。三体式是最小架的拳,具备拳的一切要素。

  前辈大湿重视站三体式,但是前辈大湿站的三体式与大家站的三体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前辈大湿站三体式时就是在打拳,在体内以心行气生成能量传簇,就是说三体式(包括所有内家拳的站桩)都是在习练以心行气的心力而不是腿力。

  所以大家以后在习练会以心行气之前不要过于站三体式,在习练会以心行气后再站三体式以强化心力和以心行气。

  前面说过,三体式就是最小架子的拳,是内家功夫无形无式的具体体现,所以三体式中要具备以心行气心意抽合、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虚实转换、对拉拔长这几个内家功夫的最基本要素,站三体式时必须要单重,身体要用压缩旋转坐在胯上,胯要用压缩旋转坐在脚跟上,才是时刻积蓄着能量的实腿,时刻准备着向前面的虚腿上转换。

  有些人站三体式时拉开架子大开大合,迈开大步,不是单重而是前三后七地分配重心,这就已经违反了内家拳的原则!说句不客气的话,哪个人这样站三体式站出功夫了?事实是不但站不出功夫,就是站几年都不能站稳当,站着时自己感觉很稳当,别人碰一下就变形了!是不是这样,大家可以自己感受!

  如果习练出以心行气后,腰胯、脊柱都习练会了压缩旋转,就能够单重站三体式,身坐胯、胯坐脚,身体异常稳当,临敌时精气神鼓荡,支撑八方,力罩对手,让对手都不知道从哪下手打你!

  所以站三体式时,前后脚稍微分开即可,后腿身坐胯,胯坐脚,前腿空虚,随时转换,两胳膊划圆,一手稍微向前抬于嘴前,一手稍微向后护于胸腹前即可,三体式的站像就是打像,三体式就是实战的预备式,随时能够打出五行劲力。如果把手握成拳,那么三体式的外形动作与拳击的架势是接近的。

  有些人因为对于四梢伸展的要求理解不当,用外形动作理解四梢伸展,所以三体式站得大开大合,四肢伸展,其结果就是无谓地给自己增加蓄发能量的难度。四梢伸展的劲力在内而不在外,是五行传簇的扩张能量形成的,并且四梢伸展是有阴阳转换、对拉拔长的,即挺齐四梢的外张能量是与三心归聚的内缩能量对拉拔长的,四梢伸展是能量传簇在向外鼓涨与向内收缩的平衡,而不是把外形伸展开来。四梢伸展看着简单,但是要习练到高层次才能够感觉到,因为四梢是涨筋腾膜的有形转化点。体内涨筋腾膜的转化是无形的,涨筋是腾膜的主导,而涨筋不但向外鼓涨而引起腾膜,涨筋也同时以三心归聚的方式向内鼓涨使筋骨含力。涨筋向内鼓涨就是向骨骼、骨髓鼓涨,使筋骨含力而生成骨涨劲,这在形意拳中称之为易髓。

  更有甚者,有不明拳理者用肌肉紧张发力打五行拳的,大开大合的三体式正好给予了肌肉紧张发力所需要的空间距离,所以三体式被谬传成为大开大合的三七体位。

  八卦掌、太极拳的绝大部分动作的瞬间,其实都是这个三体式的基础演化出来的。甚至当功夫习练到无形无式的程度打拳时,外形套路动作是在心里打的,外表看来似乎总是一个三体式的动作。

  大家看看“传统太极拳技击的原理、习练方法及应用”一书中的那些太极拳的照片,其实无论从哪张照片中都能够看出三体式来。书中太极拳的走桩和打套路,其实就是三体式的循环运动。

  如果前三后七站三体式,永远打不出拳意,永远不能实战,因为前三后七的站法是无法瞬间打出五行劲力的,想要打时必须要重新把前面的虚腿拉回而在后面的实腿上做蓄力的压缩旋转,这是何苦呢。这种站三体式的方法就是一个标准的花架子。而单重的三体式就是一个随时蓄发能量的动作,因为后腿的实腿上就正在蕴含着压缩旋转的能量,随时可以向前腿的虚腿上转换发力。

  站桩与行拳是同理的,行拳时什么样子,站桩时就要什么样子,否则不就是在拿二个标准练功吗!

  习练出了以心行气压缩旋转,那么只要站着,不管是不是在练拳,就自然是单重,想要双重都不得劲。

  三,五行拳

  形意拳的五行拳动作简单,大家可以在网络中很容易查到,就不说外形动作了。

  五行就是用金木水火土表示的简单的相生相克。相生相克与阴阳转换不同点在于,阴阳转换存在于两个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相生相克牵涉到五种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劈拳属金,有筋骨含力,斩金截铁之势;钻拳属水,有无孔不入,龙蛇汪洋之势;崩拳属木,有曲折攀援,支撑八面之势;炮拳属火,有如火烧身,惊炸爆裂之势;横拳属土,有扩大敦实,天地合一之势。

  以上五拳,虽然各有各的特性,但是并非只是每种拳就只有这一种特性,而是每种拳都要包含这五种特性,都要有五行合一之势,一拳融五劲。

  根据五行理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则五行拳劈拳生钻拳,钻拳生崩拳,崩拳生炮拳,炮拳生横拳;劈拳克崩拳,崩拳克横拳,横拳克钻拳,钻拳克炮拳。根据我的所学和经验,五行拳中的五行相生我是知道的,但是五行相克我不怎么理解,我认为任何一种拳都能够克另一种拳,至于劈拳克崩拳,崩拳克横拳,横拳克钻拳,钻拳克炮拳等,我就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个克法了。我认为相克之说是五行拳在牵强附会五行学说。

  劈拳是五行拳的母拳,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内家拳的母拳,内家拳的功夫都可以从劈拳中练出来。大家可以试一试,用定步打劈拳就是太极拳之意和形,走圈打劈拳就是八卦掌之意和形。劈拳与三体式一样,是内家功夫之本。技击,形意拳技击,太极拳技击,八卦掌技击,武术技击。

  劈拳特点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以蓄发能量,前钻与后劈之拳在两腿分别蓄发,这就使得劈拳具备了阴阳转换;拳存于心出于口,使得拳能够随着脊柱的方向发力,起钻就是借脊柱传簇的上行上下贯通之力钻出拳头,落翻就是借脊柱传簇的能量在向前腿转换时的下行劲力发出,即一气之起落,起落都能发力打击;起时束身的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压缩腿脚,旋转腰胯,两股相夹使得前腿抬起,脊柱压缩成弓,弓身好像下达脚跟,上达百会;玉枕压缩仰头,周身如猿猴上树;落时后腿蓄积起来的压缩旋转的能量在胯部向前腿碾压转换,压缩胯部如磨盘一般旋转,胯部旋转将周身能量旋转发出,周身如老虎下山。待到涨筋腾膜的阶段,心意抽合带动丹田真气的能量如爆炸般鼓起腹股沟形成虚实转换,真气下充涌泉,上充劳宫,鼓荡爆出,劈山碎石,斩金截铁!

  如果不会以心行气心意抽合发力,而是用肌肉紧张发力打劈拳是非常别扭的,劈拳就是为心意抽合预备的,只有用心意抽合才能够打出劈拳的威力。其他拳也一样,只有用心意抽合才能够打出威力,如果用肌肉紧张发力打五行拳,就不如去习练弓步马步冲拳了。

  劈拳蓄积能量、转换能量、发出力量的过程,具备一切内家功夫的能量蓄发要素,其劲力也是一切内家功夫的源头。劈拳的起钻,就是太极拳的棚劲,落翻,就是太极拳的挤按劲,前拳划圆回拉就是太极拳的捋劲,两拳相挫就是太极拳的冽劲,两腿之间的虚实转换发力就是太极拳的踩劲,周身整体虚实转换前移的劲力就是太极拳的肘、靠劲力。

  形意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蓄发的混元螺旋劲力全部体现在手上,即无论体内发出什么方向的力量,从拳头发出后都是直的,即梢节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但是眼见的直力在梢节遇到对手的阻碍时,后催的根节、中节发出的混元螺旋力就相继展现出来,即眼见的直力中横竖滚翻螺旋具备,是对手无法抵挡的,这就是形意拳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根基。

  劈拳劈出后,后腿压缩旋转将拳划圆带回,这个过程一定要打出来!这个过程打出来了,有了这个压缩旋转的能量,再将这个能量向前腿转换下行时,这个能量就会对拉脊柱,脊柱似乎被无限拉长,直入地下,这时才能够真真正正地感觉到脊柱这张大弓,才能够感觉出周身整劲!

  劈拳一蓄一发一抽合,拳随脊柱走,脊柱随心走,力由意起,拳由心发,心、拳、意、力、脊柱在一条线上,非常容易习练出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和心意抽合。只有习练好劈拳,才能够习练好六he。

  劈拳竖向划圆明显,横向带脉划圆蕴含在竖向划圆之中,横竖形成混元螺旋劲力,但是出拳时拳是直行的,横顺起落蕴含拳内,但是表面都看不出来。

  形意拳(包括所有内家拳)心意抽合能量周身传簇的中心在丹田气海,即上下行能量都要归聚到丹田气海,在丹田气海翻转一下再上下运行,这个过程就是河车运行。所以气沉丹田的本质就是河车运行。河车运行在初始阶段生成精气神中精的能量,在内里周身传簇后,精气神的能量相互融合相济阴阳转换为真气,融合相济阴阳转换的方式就是在命门、尾闾、会阴、丹田进行河车运行。丹田气海的能量(就是真气)首先要向距离其最近的带脉一圈传簇扩张,即带脉得气。

  心意抽合压缩旋转是涨筋,而带脉得气则是腾膜的第一步!此时带脉一圈奇痒,鼓涨如鼓,敲之有声。带脉得气后延后背两肋向上传簇扩张到肩井、劳宫、百会,向下传簇扩张到脚,逐步实现周身腾膜。腾膜后能量在周身骨肉之间传簇,形成一层能量膜,不但不怕打,自身也能击打硬重之物,周身开始显现出超出凡人之像--------但不会超出太多,毕竟是人胎凡体。

  ,  劈拳单摘出前钻就是钻拳,是故劈生钻。

  钻拳直出就是崩拳,是故钻生崩。

  崩拳用两手齐出就是炮拳,是故崩生炮。炮拳含冽劲。

  炮拳的冽劲单手打就是横拳,是故炮生横。

  五行拳发力均为一气之起落,因五行拳是将上下运行的能量横向打出,所以必须以腰胯的旋转发力,旋转催身体压缩落地,即起横落顺。在旋转发力的同时,因上下贯通之力属于上行能量传簇,故起手是向上的钻劲,向上的钻劲到头顶后下行到脚为压缩,压缩的向下之力为钻劲翻转而下,故起钻落翻。起横落顺与起钻落翻,意即起为横钻,即周身用旋转将上下贯通之力发出,劲力为螺旋向上;落为顺翻,即劲力尽处为周身压缩发出的向下“盖”的直力,此为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即发出的混元螺旋劲力表现在胳膊上是直力。

  以上横钻顺翻对应太极拳的起手棚劲,落手挤按劲。

  以上起落钻翻是五行拳的发力过程,即展的过程,展的过程是与束的过程相反的。

  束就是蓄力过程,就是心意抽合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下行能量,以提引上行的上下贯通之力。上下贯通之力上行的过程就是展的发力过程。

  五行拳由内外三合约束身体生成五行能量传簇,久而久之,身体内里随着外形动作就在各个部位之间生成能量传簇,这些能量传簇被身体感知到,称之为气圈。

  五行拳与五脏之间的对应,就是能量传簇的结果。我现在能够感觉到五脏的大概位置之间与两手劳宫、两脚涌泉、心脏之间的能量传簇,但是依然对五脏对应五行有怀疑。

  五行拳共同的能量传簇气圈有:命门、尾闾、会阴之间河车运行生成的精气圈;丹田气海能量翻转生成的丹田气圈;带脉横向能量传簇形成的带脉气圈、脚跟脚踝脚压缩旋转面生成的“气”气圈;玉枕、百会压缩旋转生成的神气圈;带脉、肩井之间生成的竖向旋转气圈、脊柱夹脊与百会生成的开合气圈;肩井、劳宫之间的臂弓气圈;两胯之间的劲力转换生成的两仪气圈;两膝之间生成的“鸡腿”气圈等等。功夫越深,感觉到的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能量传簇气圈越多。

  气圈就是由对拉拔长形成的闭合能量传簇回路,气圈的对拉拔长使得身体各个部位都形成弓。

  五行拳与内五行传簇的联系就是,五行拳是由五脏中不同部位发出的。五行的心肝脾肺肾可以分为三个排列层次:肾在最底部,肝脾在中间,肺在最上,心在中间。钻拳发于肾,崩拳、横拳发于肝脾,劈拳发于肺,炮拳发于心。五行传簇要将五行拳打到化劲的阶段才能够感觉到,五行不通则达不到化劲的程度。化劲时,肾抱肝脾,肝脾抱肺,肺抱心,五行相抱,才能够打出五行劲力。

  形意拳除了五行拳,还有十二形。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十二形原为单式,后被发展为套路动作。

  有一天我与师叔聊天,就聊到了十二形,师叔说,其实就功夫而论,十二形的套路动作就是画蛇添足,五行拳五个动作都多了,其实就劈拳、崩拳二个拳就足够了!

  这个我是深有同感的!在刚开始学拳时,不明就里,把十二形套路动作都学了。后来练进去了,知道了形意拳的精妙,就只有精力习练、钻研五行拳了,十二形早就忘记了。到现在我的形意拳也是除了五行拳,什么也不会打。

  十二形单式是值得练一下的,但是套路动作就是多余了,我不建议大家习练。习练单式时,与五行拳一样,同样是一气之起落,内外六he,心意抽合压缩旋转,起横钻落顺翻。

  四,习练形意拳要注意的问题

  先说一下形意拳的习练方法。

  在太极拳没有出现之前,形意拳的习练方法一直是秉承内家拳出现的过程而制定的习练方法,即先用肌肉紧张发力打明劲,打出外三合,习练出以心行气心意抽合与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然后再用以心行气打暗劲,最后习练出化劲。

  但是太极拳出现后,就改变了内家功夫的习练方法,即太极拳不专门习练外三合,而是直接习练内外合一,所以习练太极拳就没有使用肌肉紧张发力打明劲的阶段。

  形意拳也应该借鉴太极拳的习练方法,即直接习练内外合一,而不是先用明劲习练外三合,因为外三合太不容易习练了,外三合把许多人搞得手足无措。因为不明白为什么要外三合,就不知道并且不会让身体主动去追求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而是只是用外三合无谓地对外形动作做要求,反而把拳练得四不像了。

  从我们门派的师父传授方法来看,师父直接让弟子像习练太极拳那样不打明劲,而是直接习练内外合一,直接习练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其效果是很明显的,弟子们大约在一年之内就能够习练会以心行气压缩旋转。而如果用先打明劲的方法习练出心意抽合,至少得用三、五年的时间。

  再说说练拳要慢的问题。

  大家看了我的书,就知道了内家拳的原理---------但是这只是大脑知道了,而身体本身却并没有知道、明白或者感受到内家拳的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大脑怎么使劲也是没有意义的,必须要让身体明白了以心行气压缩旋转才能够习练出功夫。

  所以,习练五行拳的本质就是在让身体去理解和感受、体会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让身体感受、体会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的上下行能量在体内的传簇运行,让身体感受出三节,让身体感受出横顺、起落,让身体习练出拳意,这就是在听劲----------只有让身体把我写的内容理解、感受、体会到了,才是功夫。如果只是大脑明白了,但是身体却什么也不会,则就是花架子。

  形意拳的化劲就是吞化,用吞入对手劲力的“通”的功夫“化”对手的劲力,如果身体不能习练出上下相随的能量传簇,不能把身体练通,只凭大脑知道应该吞住对手劲力,而身体不会吞,那不就是花架子吗!

  那么怎么才能够让身体把以上内容都理解、感觉、体会到了?

  就得慢,慢慢地打拳,让身体细致入微地理解、感受、体会。不但让身体感觉体会能量传簇,还要闭五行反观内照,才能够达到涨筋腾膜的神行程度。

  打拳时,让身体慢慢地、细细地感受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的下行能量,再慢慢、细细地感受、体会上下贯通之力在体内的传簇,让心脏慢慢、细细地感受、体会与能量传簇的联系,让心脏的抽合慢慢与能量传簇合拍,再反过来控制能量传簇。

  其实打五行拳在蓄力阶段一点也不能快,应该与打太极拳用一个速度,只是在发力阶段稍微快一点,只有这样慢慢、细细地打拳,才能够让身体学会功夫。

  打拳时其实身体在时刻与外界阴阳转换能量,心意抽合的抽时,就是蓄力阶段,除了自身的压缩旋转,还要感受到身体在吸收外界的能量,发力时要感觉到周身能量从身体各个部位均向外发。

  在身体逐渐感觉到上下相随的能量传簇以后,上下贯通的上行能量就会自动地把胳膊、拳头向前推行,拳头就好像是自己往前走,虽然这个拳头自己往前走的能量不大,但是这就已经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即一个是说明这时拳头打出的已经不是胳膊的肌肉紧张发力了,已经是周身整劲了;另外这个拳头自动向前走的能量就是在涨筋,将来同样的能量会贯通到腿上、脊柱上,周身就连城一体了。

  这个胳膊自动前行的感觉,就是前辈大湿说的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就是人随拳走。

  这个驱动拳头自动向前走的劲力,就是太极拳中的棚劲,这个劲力是上下贯通的上行能量通过脊柱三关、肩井传簇到胳膊的。

  由以心行气控制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最先作用于脊柱、腰胯、腿脚,即这些部位先生成、传簇上下行能量,在体内形成一根能量筋,当这个能量筋的能量强大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向外扩张流串,这个过程就是涨筋易筋的过程。拳头自动向前走的能量就是涨筋发出的。

  所以,习练形意拳要习练涨筋腾膜,易筋易髓,而不是拳头的劲力。等涨筋腾膜的劲力出来了,你就会感觉到以前拼命练拳头劲力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对于形意拳,总体就先介绍这么多,在后面的各节中介绍前辈大湿的拳论,依据拳论再详细介绍形意拳。

  所选之前辈大湿的拳论,分别是李洛能先生、曹继武先生、戴龙邦先生、郭云深先生的拳论,李洛能先生为形意拳开创者,所以先介绍李洛能先生拳论。形意拳在曹继武先生、戴龙邦先生时代叫心意六he拳,李洛能先生师承戴龙邦先生,而郭云深先生又师承李洛能先生。这四位先生是形意拳中名震四方的前辈高手,他们的拳论就是形意拳的本来面貌。

  其实各位先生的拳论大同小异,但我写此书时的思维飘忽断续,同一个问题,在一个拳论中可能一带而过,而在另一个拳论中联系上下文意思,就可能突然想起来一些相关内容,就多写一些,所以大家不要见怪。

  另外,对于我习练的形意拳和太极拳,我是重在习练,与师兄弟经常交流切磋,但是与外人交流切磋尚少,主要是师父和师叔与其他门派交流切磋,所以我对于形意拳的打法理解的不是很深刻,在介绍的内容中就以习练方法为主,打法为辅。

  读懂前辈大湿的拳论是需要实践经验的,在振兴内家拳的过程中,打法是很重要的,所以内家拳的打法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短板,这个问题大概需要将来举办传统武术、内家拳自己的实战对抗赛事时,才能够通过实战技击的实践经验,再参考前辈大湿的拳论去解决。

  五,李洛能形意拳论

  李洛能著《形意拳谱》。李洛能先生从师戴龙邦先生习练心意六he拳,经其手发展并更名为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可以说是现代形意拳的祖师爷,所以先介绍李洛能先生的拳论。

  (原文)形意拳术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

  (介绍)形意拳之生成,是基于天地之原始生成与造化(变化)的原理的。天地开辟于虚无,万物生成于无序,而形意拳之形意生成于无意。无意到极致生成有意,意诚心正则静,静则能够感受、体会到六脉(指三阴三阳经,大家知道就行,将来能够随着习练感觉到能量在六脉之中的传簇)中传簇着阴阳二气,静到极致就生成动,动则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此为先天是静的,后天习练出动。故意为本体之动而形为本体之用,静属阴而动属阳,用意的本体运动静的先天,就可以得到阴阳消长生生不息之功,就生成了真气。

  此段中前几句话讲阴阳变化之理,不用理会。后面的话明确地告诉了大家:先天存平静,后天藏诸动,意为体而形为用,体运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气生焉。即真气为先天一气与后天之动(即后天习练出来的能量)合一的产物,即精气神的能量。

  意为体,体运动静。大家从这句话中看到没有,这个“意”字绝不是指的大脑意思,而是指“体动”,就是身体习练出来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状态,即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动”和“运动”替代了肌肉紧张发力的“动和运动”而产生的一种身体自己的状态。即形意之成本于无意。

  意动得形,是为形意。

  六脉溶二气,二气即为阴阳之气。先天一气为阴,后天习练之气为阳;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为阴,上下贯通之力为阳。

  在后面的拳论中,大家能够更清楚地看明白心、意之间的关系及本质。

  “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下二气”此句话与《易筋经》的“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我没有如此习练过,估计李洛能先生肯定是如此习练过。我师父也是在练功之余就打坐,而打坐就是在“察候六脉溶下二气”和“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

  “盖无意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这两句中,意字中显然就带有大脑意识了。

  所以这个意字是最让大家迷惑的。凡是拳论中上下文有“意领动”之意的,这个意字指的就是体意,大家就要在体意中寻求并习练;凡是上下文中有“意诚”“意静”“冥”“想”“念”等字样的,这个意就是指的大脑意识。技击,形意拳技击,太极拳技击,八卦掌技击,武术技击。

  虽然前辈大湿将意的各种意义混同起来,但是在指导习练时,就不得不将意字拆分为体意与意念,否则在习练时就会不知所措,应该在体意中寻找的就不能用意念去寻找!

  (原文)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

  (介绍)本段易懂,主要说习练形意拳要刚柔相济,培养天人合一之道,由后天达于先天。即是在说,后天习练之气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就是心力,是以心行气、心意抽合之源泉。形意拳习练的就是用先天一气抽合、驱动后天之气,而后天之气又润泽、培养先天一气,先天后天阴阳转换合一。

  气的概念就是指能量。先天一气就是人体吃饭、喝水、呼吸获得的能量,后天之气就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的能量。

  阴阳刚柔需要并重,不可偏倚。先天一气为阴,后天之气为阳,阴生阳,即先天一气生成后天之气。阴柔阳刚,先天一气与后天之气要并重。

  “须以涵养正气为先”,即习练形意拳,要以心意抽合先天一气为先,即以心养气。

  (原文)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述摩老祖师,迨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同一全体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

  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

  (介绍),这段话只有:“在内为意,在外为形”一句不好懂。此句的意是指拳意,即身体形成的“动”的状态,就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生成能量的状态。指形意拳的外形动作是以心行气压缩旋转驱动出来的。

  尚若将此句中的意理解为大脑意识,就是不对了。大脑意识是不能驱动外形动作的,何况“在内”二字显然是指的身体之内,而不是指大脑之内。如果将此句中的意字理解为大脑意识,则永远也习练不出能量传簇,就只能够用肌肉紧张发力打拳。

  “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明心,指用心脏控制身体,即以心行气;见性,指显露身体本性,即指先天、自然、本真之像;还原,即指将身体习练回先天、自然、本真之像。

  (原文)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能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练习时,身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

  (介绍)此段对于阴阳的划分,就是在划分虚实,即身体和拳头都要有阴阳、虚实之形。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此为任督二脉之能量传簇为阴阳;任脉能量下行为阴,督脉能量上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此为手心有三心归聚的内缩之力,手背有真气鼓荡的外张之力,手心手背中能量的对拉拔长,此乃涨筋腾膜之道也;大指朝上为阴阳掌,大指朝上即挺四梢也;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肩与胯合,即肩与两腿的虚实阴阳相通;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大家发现没有,内家拳的拳头没有水平打的,都是虎口朝上的,因为拳头如果平直,则要扭转小臂,则逆经络而耽误能量传簇。

  “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大家看看此句话,然后比较一下打得惊天动地的形意拳,看看是否背离了拳理。其实习练形意拳是与习练太极拳一样的快慢缓急的,否则怎么能够让身体细致入微地体会以心行气和能量传簇!

  (原文)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若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亦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

  (介绍)此段重要,大家一定要理解其意。专门求力、轻、重、气都是不对的,形意拳追求周身整劲,而绝不是拳头打出的劲力,周身整劲练出来了,拳头就能破石开山,比虎虎生风的拳头劲力巨大得多。

  力是指血气之力,就是肌肉紧张发力;重指气沉丹田,气沉丹田的本质是河车运行,是能够生成能量并周身传簇的,而单纯的所谓气沉丹田就是没有能量传簇而堆积一块的死力;轻是指过于自然,没有了规矩;气是指呼吸之气,强求呼吸之气而不与心意相合就拘泥不通。

  身外形顺者,就是外三合。许多人打外三合不但不顺,反而束缚手脚,异常别扭,就是因为不知道所谓的顺及外三合就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而是单纯地追求动作整齐。

  身内中和者,就是内三合。

  从凝神于丹田,到化神成虚空,就是易筋易髓的过程,对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内家拳都是状态拳,即把身体习练成一种周身真气鼓荡的状态。凝神于丹田是要练出能量;化神成虚空则就是把身体练成涨筋腾膜、真气鼓荡,敛气入骨入膜,能量就在周身传簇,周身处处是丹田、手眼,周身除了能量传簇,一切皆空。能量聚集于一处时,身重如山;能量周身传簇时,身轻如鹅羽。

  当身体习练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状态时,身体就是一架技击机器,不用大脑指挥,自己就会理解与处理对手打来的力量,因为身体已经形成一种能量传簇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就好像一个气球,平时若有若无、若实若虚,但是一旦受力时,受力部位凹陷则其他部位就鼓涨,才会显现出能量和力量。这就是蓄发合一,化打合一,形成一种“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气矣”的自然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以心行气已经若隐若现,心中空虚无物,但是却可以从中得到一切,心空虚则可开合吐纳也。

  “勿忘勿助之意,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是指涨筋腾膜、真气鼓荡时身体的状态,此时不用外形动作去帮助,在无形无式中生成能量并且能够与外界进行能量转换。真气鼓荡被李洛能先生称之为神气。因为涨筋腾膜、真气鼓荡是能量对拉拔长的结果,而对拉拔长是自然要经过以心行气的,所以能够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其实就是一种抽丝换力的状态,心力若有若无,但依然是能量传簇的中心。

  将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习练到涨筋腾膜,就是炼神还虚;涨筋腾膜达到真气鼓荡,就是炼虚合道。

  勿忘勿助,即不抛弃也不助长的一种以心行气的状态,就是抽丝换力。抽丝换力就是使用及其微弱的以心行气就能够实现阴阳转换。如果有意而为之,就不是真意了。

  这种状态与宇宙中的黑洞比较相像,黑洞不能被人看到,却聚集着巨大的能量,并能够吞噬其周围的一切。

  (原文)武术要点 练拳忌三害

  初学武术,谨当切忌三害,三害不明,练之足以伤身,明者自能得道。

  三害者:一拙力,二努气,三挺胸拔腹是也。

  如练拙力,则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筋络不能舒畅,全身发拘,手足亦不能活泼,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生病。

  练努气时,太刚则易折,胸内气满,肺为气所排挤,易生满闷肺炸之诸疾。

  挺胸拔腹,则气逆上行,终不能归于丹田,两足似萍草无根。例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也然,若不得中和,则万法也不能至中立地步。故练习之时,谨忌三害,用以力活气顺,虚心实腹,而道心生,练之设能如此,久而久之,自然能练至化境也。

  (介绍)拙力之害,即不懂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依然用肌肉紧张发力。外三合强迫身体三节必须统一运动,而统一运动则只有周身整体压缩旋转,除此以外人体没有其他统一运动的方式。在习练明劲阶段,虽然使用肌肉紧张发力,但是在肌肉紧张发力中也有拙力,就是不顾整体发力而刻意强调拳劲、蹬劲。按照目前普通人的每天最多二个小时的习练状态,拙力不能使人生病,但是如果在把功夫当饭碗的年代,整天练功,拙力就真的会让人得病。最常见的拙力之病就是腰、背、胯、膝盖等部位的疼痛。

  努气之害,在一些习练八极拳的人中很普遍,习练形意拳只追求拳头劲力的也是努气之害。能量必须要周身传簇才能够不努气,而能量要想周身传簇,则只能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因为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才能上下贯通。努气之害其实就是拙力之害导致的。大家记住,如果不会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发力,那么必定就是在使用肌肉紧张发力---------无论肌肉紧张发力的动作多么轻柔!“胸内气满,肺为气所排挤”,即呼吸没有合道,没有与心意抽合合拍,没有随能量传簇改为腹式呼吸,依然用胸肺部的扩张收缩呼吸。

  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与肌肉紧张是完全不同的,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能够让身体上下贯通,双向传簇能量;而肌肉紧张发力无论多么轻柔,也是浑身每块肌肉各自为战,不会使身体能够双向传簇能量,就会发拙力,就会努气。

  挺胸拔腹之害,则依然是肌肉紧张发力的结果,如果学会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发力,就不会挺胸拔腹了,就会生成腰腹折叠、心胸开合了。心意抽合时,三心归聚,周身能量是向心脏收缩的,外形就是内家拳的收身。而挺胸拔腹显然是与收身相悖的。

  其实习练内家拳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但是为什么李洛能先生要着重说挺胸拔腹之害呢?这必定是说挺胸拔腹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了。那么大家想一想,哪一种内家拳是挺胸拔腹的,就会知道李洛能先生是在说谁了!

  “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也然,若不得中和,则万法也不能至中立地步”,总之,一句话,不会心意抽合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发力而是使用肌肉紧张发力,就是三害的根源。

  (原文)呼吸合道

  天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天地相距八万四千里,人之心肾相离八寸四分,一吸百脉皆开,一呼百脉皆闭。

  天地化功流行亦不出乎呼吸二字,且呼吸之法,分有三节道理:

  初级道理乃是色身上事,即练拳术之准绳,呼吸任其自然,有形于外,谓之调息,亦谓练精化气之功夫。

  二节道理谓之身法上事,呼吸有形于内,注意丹田,谓之息调,亦谓之练气化神之功夫。

  三节道理,乃是心肾相交之内呼吸,无形无象,绵绵若存,似有非有,无声无息,谓之胎息,也就是化神还虚之功夫。

  (介绍)首先说一下前辈大湿为什么特别注重呼吸。

  第一,人没有呼吸就死亡是特别显现的现象,所以“人活一口气”。现在科学使我们明白了,呼吸只是为了获得氧气。

  第二,呼吸与以心行气、心意抽合合拍后,吸气时感觉能够将吸进的气随着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一吸到脚底,所以前辈大湿就以为呼吸的气就是体内能够发出能量的气。现在科学使我们明白了,气只能存在于肺部。

  第三,能量在体内传簇,被身体感知为气的流动,尤其是到了涨筋腾膜的阶段,似乎体内充满了气。

  基于以上三点,前辈大湿认为呼吸的气是及其重要的。心为根,肾为根结出的蒂,而心肾是生于气这个本之上的,并且要以息为元(根本)。如此将气、息视为心、肾之根本,即李洛能先生显然是认为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能量传簇是由呼吸所致的,呼吸之气是以心行气的根本--------即形意拳的一气之起落也!

  “一吸百脉皆开,一呼百脉皆闭”,此即形意拳的化劲,呼吸与能量传簇合拍,心胸开合就是呼吸与能量开合吞吐的体现,吸气时吞入能量,呼气则吐出能量。

  以下用科学道理解释前辈大湿所说的呼吸。

  刚开始习练拳时,只需自然呼吸。此时的身体被前辈大湿称之为“色身”,即对应佛学的肉身,有形之身。此时自然呼吸就行,但是因为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蓄力时需要氧气,所以呼吸自然会在心意抽(蓄力)时吸气,在心意合(发力)时呼气,这是与任何体育运动一样的。此时处于炼精化气阶段,就是心意抽先天一气做河车运行生精的能量,精下行到脚以提引上下贯通之力(即气的能量)。炼精化气即是将先天一气的无形能量转换为上下贯通之力的有形能量。

  身体习练会以心行气、心意抽合后,就是法身了,比色身高级了。此时呼吸更加与以心行气合拍了,因为此时的河车运行已经能够生成腰腹折叠、心胸开合了,腰腹折叠、心胸开合的直接结果就是:心胸开时就是要吞入对手能量,所以心胸部压缩,但此时正是吸气阶段,即此时与正常的呼吸相比,吸气时胸部不但不能扩张反而要收缩;而腰腹折叠则在心胸收缩时扩张腰腹部位,导致胸腹部位的横膈膜下降,横膈膜的下降得以扩张肺部吸气--------这就是所谓的腹式呼吸,即腹式呼吸的实质就是在胸部不扩张的情况下以扩张腰腹部位使横膈膜下降的方法扩张肺部吸气。此即“呼吸有形于内,注意丹田”的法身呼吸。此阶段为炼气化神,即河车运行生成腰腹折叠,上拉脊柱三关压缩旋转以将上下贯通之力的气的能量通过脊柱的压缩旋转传簇到玉枕、百会,生成神的能量。

  心肾相交之内呼吸,即呼吸随着以心行气周身运行,心肾相交就是能量的周天传簇,就是身体已经将能量化入骨髓、筋膜,涨筋腾膜、真气鼓荡,此时能量传簇形成一种身体状态,已经不用以心行气而能量就存在于周身各处。既然不再过多地需要以心行气(不是完全不需要以心行气了,而是非常微小的心意抽动就会驱动能量传簇),所以与以心行气合拍的呼吸自然就轻微了。炼神还虚,就是能量入骨肉筋膜,不需要心力催动而自存于周身。这种“无形无象,绵绵若存,似有非有,无声无息”的呼吸是与前二种呼吸比较而言的,是与巨大的能量传簇比较而言的,人体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同样多少的空气与氧气。

  以上的呼吸合道的本质就是呼吸与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合拍。

  (原文)三步功夫

  呼吸有三节道理,拳术有三步功夫,谓之明劲、暗劲、化劲也。

  明劲者,拳内之法,伸缩开合之势,有形于外。暗劲者,动转神速,动则变,变则化,变化神奇,有形于内。化劲者,无形无象之手法,不见而章,不动而变化也。

  此三步功夫,是练拳术之根本实际之道理,也谓之练术合道之真诀。知此道理,可谓之性命双修也。

  骨者,明劲也。练时身体动转必须顺逆,而不可悖逆,手足起发必须整齐,不可散乱,为之筑基壮体,充足骨髓,坚如金石,而气质形容,如山岳之状,谓之初步功夫。

  易筋者,暗劲也。练时神气圆满,形式绵绵,舒展应用,活泼不滞,为之长筋腾膜,全身筋络伸展,纵横联络,而生无穷之力,此谓之二步功夫。

  易髓者,化劲也。练时周身运转,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不可用力,将神意蛰藏于祖窍之内,身体圆活无滞,形如流水,其心空空洞洞而养其根,此谓之三步功夫。

  (介绍)明劲,就是用肌肉紧张发力打拳。为什么说骨者,明劲也?因为肩胯、膝肘、手脚的三合实际上约束的是这三个部位的骨节,蓄力时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六个部位的骨节共同收缩,形成统一的动作而生成周身整体的下行能量;而发力时六个部位的骨节共同伸展。外三合就是用约束骨节的方法迫使肌肉生成统一的压缩旋转。即明劲练骨。“气质形容,如山岳之状”,即是身体的起伏。因为明劲是用肌肉紧张发力打的,所以身体在束展时就会有明显的起伏。而在用心意抽合打暗劲之后,束展的能量俱在体内传簇,外形就没有起伏了。

  暗劲,即用以心行气的心意抽合压缩旋转发力,此时已经不需要肌肉紧张发力所需要的空间距离了,能量在体内由心意抽合压缩旋转生成,所以外形动作逐渐变小,而内里以心行气压缩旋转逐渐变强,所以有形于内。暗劲就是易筋,心意抽合压缩旋转生成的能量在体内传簇形成一根筋,即能量传簇串成的筋,在经络中传簇运行,这根能量筋驱动身体运动,故易筋就是将肌肉紧张发力改变成为心意抽合压缩旋转发力。此时是习练涨筋腾膜的阶段,还达不到涨筋腾膜的程度。此阶段已经不用肌肉紧张发力,所以形式绵绵--------内家拳都是形式绵绵的,但是形式绵绵不是松懈,而是为了并且能够发出比肌肉紧张发力更加强大的技击能量。刻意追求拳头劲力的形意拳习练者,是否可以从“形式绵绵,舒展应用”这句话中觉悟呢!

  到了化劲的阶段,就是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阶段,此时能量不需以心行气催动而自存于骨骼、皮毛之间,所以就更加不需要外形动作了,就是“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不可用力”。“练时周身运转”,就是能量已经传簇到周身每个部位了,包括皮毛之下。形意拳打到化劲的阶段,动作几乎就与站桩一样了(太极拳也是一样,或者说站桩就是最小架的拳法),两手就围着心脏划圈,几乎就没有太大的外形动作了。虽然几乎没有外形动作,但是内里周身通透,能量周身传簇,外力只要挨上就会被吞化。

  俗话说拳打方寸之间。不管对手外形动作多么张牙舞爪,只有其劲力达到我身上时才会起作用,而我也是一样,只有劲力与对手接触上才能够起作用,而起作用的不是外形动作的大小、猛烈与否,而是在于怎么去左右对手的劲力,化劲蓄发合一,粘到对手劲力就连吞带打,劲力就在皮毛之间,发力吞吐几乎不需要空间距离,方寸之间的劲力就能够制敌。

  化劲的涨筋腾膜、真气鼓荡就是易髓,即身体的本质已经改变了。神意蛰藏于祖窍之内(就是神的能量的位置),即开始由神意领力,心意抽合逐渐变弱,因为身体的能量传簇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状态了。

  用以心行气心意抽合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只是形松,即已经开始不用肌肉紧张发力,故而外形松了;到了化劲的易髓阶段,就是意松了。相对于意松来说,心意抽合压缩旋转也是紧的,也不是松的,只有把心意抽合形成的能量筋松下来,才是彻底的松了。

  内家拳习练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状态后,心也松了,心抽合就彻底地变成神意抽合了,而神意就在祖窍之内,即在头内---------此时的神意才真正有了大脑意思!此时身体已经习练到自然本真状态,身体就要将用以心行气控制身体的权利交还给大脑意思,恢复身体的原本状态。

  不明此理,而是上来就妄想用大脑意识去技击,就是拿功夫结果当过程习练,本末倒置了!习练不出身体的拳意,就不可能最终习练出“祖窍之内”的拳意!技击,形意拳技击,太极拳技击,八卦掌技击,武术技击。

  “祖窍之内”的拳意才是大脑意识,此时用大脑意识就能够控制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因为身体已经把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习练成为条件反射的状态了,即此时的大脑意识就可以像控制肌肉紧张发力那样去控制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发力了!

  所以形意拳与所有内家拳所习练的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只不过此时的无已经不是一无所有的无了,而是无处不在的无!

  “其心空空洞洞而养其根”,即在化劲阶段,以心行气的心抽合已经逐渐减弱了,身体开始逐步建立起意抽合。此句话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化”的意义:心空虚则可吞化也!心如果还在行气,则心是紧的,心胸部位充满心意抽合的能量,就不能从外界吞入能量。到了化劲阶段,心意抽合弱化,心胸部位开始出现能量开合,就能够吞入对手能量了-------吞化,就是以吞入对手能量以化解其力,此为化劲之真意!

  心意抽合是分心抽合与意抽合二个阶段的,在化劲之前都是心抽合,在化劲阶段就是意抽合了,这个意中就有大脑意识了。

  以上这段介绍拳意的内容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领会!

  (原文)七拳法

  头、肩、肘、胯、膝、足、手是也。

  八字诀

  斩——劈拳,截——钻拳,裹——横拳,跨——崩拳,挑——践拳、燕形,顶——炮拳,云——鼍形,领——蛇形。

  (介绍)七拳法就是身体的七个部位都是拳,都能够生成能量传簇,都能够打人,哪贴哪打,贴哪打哪。

  八字诀为八种技击方式。

  践拳是来源于心意六he拳的拳法,效法马奔腾践踏之力。

  斩、截、裹、跨、挑、顶、云、领八意,分别由以上拳形主练,其实这拳中八意是形意拳的每一拳中都要有的。大家打拳时不要刻意追求八意,只要用心意抽合打出各种拳形,自然就生成八意。

  八意也叫八字功,大家只看字面意思就明白,其实就是对发力的长短、方向、部位、技击方法的要求,本质上还是五行劲力。这些都是习练好五行拳就自然而然生成的东西。

  (原文)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人体内有五脏,外有五官,皆与五行相配。

  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隐于内者。

  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肾,鼻通肺,人中通脾,此五行著于外者也。

  五行有相生之道: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生,变化无穷。五行相克,取其为破他人之手势,盖拳术取名之义基在此矣。取诸于身,则使五脏充实,而全体无亏。运用在外,能使体舒和畅;运用在内,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坚实其内,整饰其外,以为平时练习之规则。

  (介绍)我一直认为五行中相生有其意义,其他则是生搬硬套五行学说。习练到易筋易髓阶段,能量周身传簇,能够感觉到五脏六腑之间有能量传簇,五行相抱。

  五行相克,为破他人手势,我也不认为有道理。我们师兄弟之间曾经就五行相生相克交流过,结论就是可以看出相生的关系,而相克的关系却很勉强-------因为对手出拳时是根本看不出来他使的是什么劲力的,横顺不见,怎么克啊!五行劲力习练好了,任何一种劲力都能够破其他劲力。

  (原文)整体合一

  云: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数,皆从太极分散而来。太极者,天性之命,即人之心意也。意者,心之所发也。人为万象之灵,能通感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在内为意,在外为形,合于术数。近取诸身内为五行,远取诸物外为十二形。内外相合而形生焉。明故斯理,则天地万物形体合一也,皆可默悟矣。

  (介绍)心意即为太极。“意者,心之所发也”,这句话明确地告诉大家意不是指大脑意思吧!意是由心力抽合身体压缩旋转而形成的身体自己的拳意,是身体自己的一种能量生成状态,即此时身体已经完全由心意抽合发力替代了肌肉紧张发力,心意抽合发力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状态,只要心力一发出,身体就开始条件反射式的压缩旋转。所以,意是心之所发,不是大脑所发的意思!只有习练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高层次,意中才能有大脑意识,但那只不过是整体合一的表现,大脑意识在意中依然不占主要成分。

  先天一气由心意抽合河车运行在丹田形成实实在在的能量,即为太极;太极向两侧带脉扩张,与两侧肩井、涌泉、劳宫形成能量传簇,为太极生两仪;两仪能量传簇驱动四肢运动为四象;四象在八个方位的运动为八卦-------大家是不是从这里也能够看出内家三拳的内在联系,内家三拳都是按照这个太极理论产生的。

  “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在内为意,在外为形,合于术数”,心虽然在体内,但是其理达于身外之物;反之,身外之物也可以被心所感知。所以心意为内,万物为外,相通相合。即人体由心意为主宰,并且与万物相通。这句话在说心意对身体的控制的原理。

  到目前为止,心脏具有的控制人体运动的功能,还没有科学的解释。我个人认为心脏与大脑一样,是体内唯一的二个与周身各部位都有直接联系的器官,大脑通过神经与周身联系,心脏则通过血管与周身联系,心脏以心行气的功能就是心脏可以通过血管控制周身肌肉压缩旋转。

  以心行气是内家功夫最神奇的地方,只可惜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以心行气却几乎失传了,我如此宣传内家拳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认为以心行气是对人类人体机能的一个探索结果和贡献,应该被挖掘出来以引起科学界的注意,进而得到科学的研究。

  “近取诸身内为五行,远取诸物外为十二形。内外相合而形生焉”此句说明五行劲力为自身内外五行之间生成的能量传簇,即五行拳是由自身的五行生成的;而十二形是从身外之物取其意而得,故在内的五行拳与在外的十二形为“内外相合”。

  本段文字在写整体合一,即内外合一,在内为心意,在外为形,在内为五行,在外为十二形。把这些都相合了,则“则天地万物形体合一也”。

  (原文)六he为一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内外如一,谓之六he。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胯与右肩相合,右者与左也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皮合,肾与骨合。总而言之,一合无一不合,一动无一不动,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介绍)外三合是为了迫使周身肌肉以压缩旋转的方式统一蓄发能量,内三合就是一个完整的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过程,这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五行拳的各种打发中,身体左右也是相合的,即周身合一,任何部位都要合一,这也不必多说。

  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心与眼合等,即是闭外五行而达到内外五行合一,均是为了一个目的,即让周身整体以共同的方式统一蓄发能量。一合无一不合,一动无一不动,就是内家拳要时时刻刻用周身整体蓄发能量。

  此段文字其实就是对六he的发展。形意拳在李洛能先生之前为心意六he拳,强调六he。而李洛能先生将六he发展为“一合无一不合,一动无一不动,五行百骸,悉在其中”。大家如果如此理解六he,则更应该了解其本意,六he的目的是为了生成巨大的能量传簇,并非为动作整齐划一也!

  (原文)三节合一

  三节者,根、中、梢也。

  以人言之,头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以头言之,天庭为梢节,鼻为中节,地阁为根节;以身言之,胸为梢节,腹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以下部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腕为根节。换而言之,人之一身,无处不有三节。三节之动,不外起、随、催三字而已。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无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三节之所以贵明,故分而有三,合而为一也。

  (介绍)起、随、催三字,就是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和传簇能量。起、随、催合一,也就只有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能够做到了,肌肉紧张发力是不可能做到起、随、催这样的周身整体能量传簇的。

  只有内家拳的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才能够将人体分为三节,三节之中每一个能够活动的部位还能继续分成三节,之所以要分三节,就是为了让每一个能够活动的关节部位都要生成压缩旋转,以压缩旋转生成并传簇能量。

  起、随、催,即梢节的神意领力,中节随,根节催。内家功夫的能量生成均由百会旋转玉枕压缩开始生成,头顶的梢节带领其他梢节共同向下压缩旋转蓄力;发力时,根节的上下贯通之力就要由根节的压缩旋转逐节催上去。

  梢节的起很重要,大三节中梢节起是神意领力,小三节中的梢节起是挺齐四梢之意,即内家拳体内充满的是对拉拔长的能量传簇使然。但是在刚开始习练时,体内没有对拉拔长,此时梢节就要有意引领气力,主动起,在梢节的引领之下,根节催中节催梢节才能够一气呵成。如果没有梢节的领,则三节相催则滞。这些东西在大家习练过程中会感觉到,这也是前辈大湿强调“领”的原因。

  将三节合一的就是力催三节的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起、随、催是指能量传簇的,不是指外形动作。

  (原文)四梢三心合一

  盖人之一身有四梢,血梢、肉梢、筋梢、骨梢是也。此四梢者一动,而能变化其常态。

  发为血梢,属心。心怒生气,气冲血动;血轮发转,精神勇敢;毛发虽微,怒能冲冠;气足血旺,力能撼山。

  爪为筋梢,属肝。手足之动,手抓足蹬;气力兼并,爪生奇功。

  牙为骨梢,属肾。化精填骨,骨实齿坚;保齿之道,最忌热凉;冷冬炎夏,唇包齿藏;年迈老耄,上下成行。

  舌为肉梢,属脾。脾醒舌灵,胃健肉长;增田气壮,肌肉成强;充实脏腑,刚柔悠扬。

  三心者,手心、足心及心是也。用之手心要扣,足心要悬,人心要灵。明乎四梢增神力,明乎三心生灵气;四梢三心要合全,精神勇敢力推山;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遇敌要取胜,成功须放胆;四梢三心归一体,运用灵活一混元。

  (介绍)之所以要强调四梢,是因为涨筋腾膜、真气鼓荡要达到四梢,将四梢顶挺起来,否则就不是能量周身传簇了。但是四梢伸展除了外形动作,主要是能量传簇使然,所以不要以挺脖子、顶舌头、使劲伸展胳膊腿为挺四梢,而是要让心意抽合达于四梢。而心意抽合达于四梢不单是伸展,还要回缩,因为能量是以心为轴来回的。

  三心则是心意抽合的能量传簇使然,劳宫、涌泉通过两仪肩井、带脉生成能量传簇(气圈),均向心脏归聚内敛,所以三心都要向心意归聚内敛。

  四梢挺与三心聚之间生成对拉拔长,周身内外成弓,三心聚涨筋,四梢挺腾膜。四梢三心都习练出来了,能量才能够周身传簇,真气鼓荡、涨筋腾膜。

  记住,四梢三心的本质是能量传簇达于毫末,是需要习练出来的东西,而不是单指四梢三心的位置。如果注重于用外形动作挺齐四梢,则难免又要引起肌肉紧张发力,所以外形动作的挺齐四梢只是作出动作而不能用力,用力了就不能引领对拉拔长了。

  要怎么习练出四梢三心呢?没有什么好办法或捷径,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我在《传统太极拳技击的原理、习练方法及应用》一书中写的那样习练就行,要时刻让身体细细体会能量传簇,不一定在什么时候自己就能够感悟到对错或者其他灵感,慢慢地就习练出功夫了。内家功夫就是一个时间与勤奋的积累。

  心意抽合练三心归聚,五行传簇练挺齐四梢,体腔中心意抽合三心归聚与五行传簇鼓涨的能量对拉拔长,体腔中的对拉拔长传簇到四肢,就会逐渐涨筋腾膜、真气鼓荡。

  (原文)步法手法及五恶

  步法者,寸步、垫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远近则用寸步;三五尺远则用垫步;六七尺远则用剪步;丈八尺远则用快步。步法中为快步最难,是起前足,则后足平飞而去,如马之奔、如虎之跃。

  步法者,足法也。足之要义,是起落翻钻,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阴,落钻如石之沉水。夫足之进忌踢,进则用踩,踩者,如鹰之捉物也。

  (介绍)各种步法都是由心意抽合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生成的,所以大家先不要单纯追求步法,周身有能量传簇了,步法自然就灵活了。

  “步法者,足法也。足之要义,是起落翻钻”,因为内家拳的劲力是虚实转换出来的,而脚又是虚实转换的重中之重,所以说,形意拳的功夫最主要就体现在脚上!但是一般人不理解这点。

  脚的起落钻翻也是一气之起落钻翻,就是上下相随的两股能量传簇。前脚起借上下贯通的上行之力,两腿股间裹夹而起,上下贯通之力到百会后下落到前脚而落,为踩,此踩将后腿的实力转换到前腿,所以说形意拳的劲力是踩出来的。习练形意拳三、五年的,两腿脚之间没有能量传簇,各自为战,两脚的起落之间均无能量传簇,因此身体发飘。待两腿脚之间生成能量传簇(气圈)后,前后脚产生感应,起落均含力。脚含力了,虚实转换才能有威力。虚实转换是周身整体的能量转换,而不是单独的抬脚踩地。起脚含力后,三心归聚将脚面向大拇指方向自然翘起,此为“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阴”。

  踩是一种能量传簇,即利用自身下行压缩旋转的能量引进吞入对手劲力到脚下,化劲就是通过踩形成的下行能量吞化对手劲力的。

  (原文)手法者,单手、双手是也。单手起,往上长身而钻,下落缩身而翻,形如鹞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飞。双手上起,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举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恶,即抓、扑、裹、抖、舒也。技击,形意拳技击,太极拳技击,八卦掌技击,武术技击。

  拳经云:抓为毒,扑如虎,形似猫扑鼠;裹为护,身不露;抖要绝,力展舒;心要毒,手如Nu。总而言之,手不离足,足不离手,手足不能离身。分而言之则万法,合而言之则乃归一气。三回九转是一势,正此之谓也。

  上法以手足为妙,进步以手足为奇,以身为纲领,其运用进身而发势。三节要明,四梢要齐,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随,远近因时而用,心一动而即至,其理法行于外,发著于六he之远,承上接下,势如连珠箭,何虑他有邪术。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介绍)无论单手、双手,都是先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蓄力束身,起于上行的上下贯通之力,所以单手起手则向上钻,双手起手则如举鼎,均是始于上下贯通之力也。落时能量转换到前脚压缩踩地,所以落翻,即形意拳发出的是螺旋混元劲力,看着是直力,其实是螺旋力,是一气之起落,即上下相随的两股能量传簇。

  束展,即形意拳的蓄发,束身即用压缩旋转蓄力,展身即压缩旋转转换到前腿再反向压缩旋转发力。胳膊不能过于直,直则阻滞力催三节。

  手不离足,足不离手,手足不能离身,即手足劲力是内外六he的一气之起落驱动出来的,手足要合,手足共进退共蓄发,而手足之动要用心意引领。三节明就要周身整体压缩旋转,四梢齐就要能量传簇周身,心肝脾肺肾,此内五行要合一,舌目耳鼻人中,此外五行要随内五行合一,心一抽合就力到。一气之起落为根本,以此根本可以作出无穷的手足动作,即三回九转是一式也。

  “抓为毒,扑如虎,形似猫扑鼠;裹为护,身不露;抖要绝,力展舒;心要毒,手如Nu”。裹为护,指肘不离肋裹身、两股相夹裹腿,心胸开合裹心,腰腹折叠裹丹田,裹护周身。裹除了有护的功能以外,还是最好的能量传簇的姿势。形意拳两股相夹的鸡腿,是能量传簇最稳当的腿,不怕踢打,稳如泰山。

  抖就是周身能量不走周天经络,而是直接向四肢爆裂发出。

  手如Nu,即指挺齐四梢与三心归聚在手生成的对拉拔长,劳宫回缩手指挺齐,为手弓。

  抓毒、心毒,从这二个毒中就能看出内家拳是博生死的拳术。

  (原文)战手要法

  二人初见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气,审查敌人五行之虚实(精神体格),注意敌人之动静,站近敌人之身旁,成三角斜形式。站左进右,上右进左;进步退身灵活要快,形似蛟龙翻浪;发拳要攥紧,拳紧增力气;发掌要扣手心,掌扣气力加;三节四梢要相齐,心要虚空而狠毒,不毒无名,俗云:人无伤虎心,虎生食人意。

  (介绍)站左进右,上右进左,此为吞吐之态势,迎敌而上实为吞,左吞右发,右吞左发,此为化打合一。审查敌人五行之虚实,即为外五行之外观,拳意之外达。“发掌要扣手心,掌扣气力加”,劳宫回缩就是三心归聚形成的,所以内家拳的发力也是对拉拔长地平衡发力,而不是像肌肉紧张发力那样把全部力量都打出去,这就是内家拳身体稳当的原因。“心要虚空而狠毒,不毒无名,俗云:人无伤虎心,虎生食人意”,心虚则能吞化,心毒则对手无可奈何。自身心不毒,对手就要毒了。

  (原文)气要上下、三田联络往返,精气方能贯溉四肢;以心为主宰、以眼为统帅、以手足为先锋,不贪,不谦,不歉,不即,不离;胆要大,心要细,面要善,心要毒。静似书生,动似雷鸣。审查来人之形势,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刚柔相济。进步发掌,先占中门。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束身而起,长身而落,随高打高,随低就低。远发手足,近发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阴,左右两肋在中心。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有势。操演时,面前似有人;交手时,面前似无人。

  (介绍)能量要上下相随,在上中下丹田传簇,力贯四肢,以心为主宰(以心行气)。上丹田是藏神意之地,内有鹊桥运行;中丹田是以心行气之地;下丹田是气海,内有河车运行,上中下丹田是驱动能量周身传簇的机关所在,所以必须要“气要上下、三田联络往返”

  心主宰为以心行气,眼统帅为闭五行而意达敌人,手足为先锋击敌。“不贪,不谦,不歉,不即,不离”,不可以追求,有意无意是真意也。

  彼刚我柔,彼柔我刚,刚柔相济。此句没有说出吞吐化打,似有隐藏。敌人如果刚,我如何柔,不挨打吗!难道“彼刚我柔,彼柔我刚”这句话中的刚柔只对我有利而对于敌人就不利吗?如果只是简单地以刚柔理解,则敌我是处于平等地位的,既然刚柔能够对我有利,那么同样也会对敌有利。所以,柔不是指简单的柔,柔就是引进吞入对手劲力的化打。

  “进步发掌,先占中门”,占中门就是踩的吞化,形意拳不怕敌人发力,而是喜欢敌人发力,敌人发力了才能吞化,所以要抢占中门,破坏敌人的重心。

  “随高打高,随低就低”,这就是形意拳的舍己从人,与太极拳有异曲同工之妙。

  “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左右两肋在中心”,肘不离肋为利用带脉的旋转之力,起手为横;手部离心就是拳由心发,是心意抽合、三心归聚的结果。习练出内家功夫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其标准的身形就是河车运行拉动脊柱后凸,玉枕压缩仰头,鸡腿坐胯,两手不离心,就在心脏之前晃悠-------这也是杨露禅先生说的收身中定!

  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有势。这就是能量周身传簇,心意一动力就发,敌人不能从外形动作判断我的意图。

  “操演时,面前似有人;交手时,面前似无人”,这里指的是能量传簇而不是外形动作,只有以巨大的能量传簇为后盾才能够“交手时,面前似无人”的硬打硬进无遮拦。如果只有外形动作,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交手时,面前似无人”的。

  (原文)拳经曰: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齐到方为真。身似蛟龙,拳打烈炮。起无形,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返弓。遇敌好似火烧身,消息全凭后足蹬,进退旋转灵活妙,五行一动如雷声。风吹浮云散,雨打尘灰净,五行合一处,放胆必成功。

  (介绍)打法就是发力的方法,发力的方法就是手足齐到,手足齐到就是虚实转换,就是六he。消息全凭后足蹬,这里的蹬不是肌肉紧张发力的蹬,而是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的“蹬”。“身如返弓”有二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指身体形状,脊柱就是弓身,但是不是像弓箭那样向前弯曲的,而是向后弯曲的;第二个意思就是我是弓,敌人是箭,拿我之弓将敌人像箭一样放出。

  在步法手法及五恶、战手要法部分,多次出现了毒、胆二字,要求心手都要毒,所以形意拳是很狠毒的技击术。

  总结一下。李洛能先生拳论的整体意思,用二个字来说就是整合,整体合一、内外合一、上下合一、三节合一、四梢合一、五行合一,总之,周身整体各个部位无不合一,而能够做到让周身整体合一的方法,就是心意抽合、以心行气,用能量传簇将周身整体合一。

  李洛能先生为一代宗师,功夫精湛,拳论透彻。尤其是其拳论中最后二段“步法手法及五恶”、“战手要法”,更是为大家展现了形意拳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横行霸道的气势---------但是,为什么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按照李洛能先生的拳论习练出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横行霸道的功夫了?

  是不是李洛能先生的拳论中少了一点什么?

  对的!

  因为我已经有了初步的内家功夫,学会了以心行气,所以我能够看懂李洛能先生的拳论,但是没有习练出以心行气的初级功夫的人,就不能够看懂李洛能先生的拳论,或者说,即便看懂了拳论,也无法习练出形意拳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功夫。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过去,功夫就是在社会闯荡的家伙式,就是饭碗,是不能轻易传入的!但是由于自身门派需要传承下去,就必须要写拳论以授徒并传承,但是拳论中只写了形意拳的理,而不写形意拳的法!

  拳理就是以上李洛能先生的拳论,而拳法则是具体的习练方法。拳理可以公开,但拳法只能亲传。

  比如说我在本书及“传统太极拳技击的原理、习练方法及应用”这二本书中所写的一些词汇,比如心神抽合、心意抽合、能量传簇、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等等,都是大家以前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的,根本不知道的,尚若我不写出来,也许大家就永远不会知道-------但是这些词语却是师父天天教诲我们使用的,这就是亲传!

  所以,在以后我逐步介绍的前辈大湿的拳论中,大家就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此点,即前辈大湿的拳论只传拳理,而不传拳法,即只写功夫成就后的结果而不写具体习练方法。

  前辈大湿只传拳理而不传拳法,就造成了现在习练内家拳的人在前辈大湿的拳论中按图索骥,把功夫成就后的结果拿来当做过程来习练,其结果就是内家拳越传越谬,逐步演化成花架子!

  我们看看李洛能先生都说了哪些没有拳法的拳理。

  心意、二气、真气、通、凝神于丹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涨筋腾膜、以气为本,以心为根,神意蛰藏于祖窍之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在内为意,在外为形,合于术数、六he、开合、三节、三心四梢归一、五行、起落钻翻、暗劲、化劲等等。

  以上这些词语和概念,也许普通人能够浮皮潦草地“看懂字”,但是根本无法知道应该怎么具体做出来,比如凝神于丹田一句,大家好像都明白,但是应该怎么做出来?

  天下中知道并且一直在气沉丹田的人多如牛毛,但是谁习练出内家功夫了?就是说大家理解的气沉丹田是不对的,简单的把劲力一沉,肚子一鼓就算是气沉丹田了吗?这样的气沉丹田连小孩子都会,那只是简单的外形动作,不是真正的气沉丹田。真正的气沉丹田就是河车运行,气沉丹田的气是实实在在的能量而不是感觉到的气感,气沉丹田的能量不是从上往下砸到丹田的,而是从命门、尾闾、会阴翻转到丹田的!

  再比如六he,如果不是本书说出来,谁知道外三合是干什么用的,而内三合要怎么合?

  再比如说化劲,何为化?李洛能先生也没有讲清楚。李洛能先生只用了“练时周身运转,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不可用力,将神意蛰藏于祖窍之内,身体圆活无滞,形如流水,其心空空洞洞而养其根”这几句话,谁能看懂?

  这几句话中用了“开合”二字,开合的本意就是身体的吞吐,即身体与外界进行能量转换,吞进对手能量为开,把吞进的能量再发出为合--------但是李洛能先生就是不告诉大家形意拳的化劲其实就是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就是内家拳通的功夫!

  其实正如形意拳是内家功夫的始祖一样,化劲是太极拳的始祖,没有形意拳的化劲,太极拳是不可能出现的,太极拳公开讲的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就是对化劲的发展。

  所以,以上的词语,其实大家都是看不懂并且不知道怎么做的,所谓的看懂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但是大家看了我的书,是不是很容易就明白了以上这些词语的意思与习练方法?

  难道是我的文化水平和写文字的水平比李洛能先生高明吗?

  显然不是,只是我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拳法了,而前辈大湿根本就没想告诉大家!

  六,曹继武十法摘要

  曹继武先生师承姬际可先生,但是姬际可先生无有拳论传世,是得《武穆遗书》而得的形意拳,所以曹继武先生的形意拳十法摘要,应该是形意拳最早的拳论了。据说十法摘要的内容出自于形意拳的发明者岳飞,并且网络中也有岳飞的“武穆遗书”,但不好辨别真假,就不介绍“武穆遗书”了,十法摘要就是武穆遗书中的内容摘要。

  李洛能先生的拳论其实就是从曹继武先生的十法中总结出来的,看完李洛能先生的拳论,基本上就能够看懂曹继武先生的十法了,所以对曹继武先生的十法就不详细介绍了,只挑关键的介绍。另外,我写书时难免有走神遗漏的地方,什么时候突然想到了,就在什么地方写,所以对十法摘要的介绍内容,多是在介绍李洛能拳论时遗忘的内容。

  (原文)一曰三节。何为三节?举一身而言之,手臂为梢节,腰胯为中节,足腿为根节是也。分而言之,三节中又各有三节,如梢节之三节,则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节之三节,则胸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根节之三节,则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皆不外起、随、追三字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则根节要追。三节相应,不至有长短曲直之病,亦无参差俯仰之虞,所以三节贵乎明也。

形意拳五行拳

  (介绍)俗话说,刚练拳时是拳随人走,练到后来就是人随拳走,此话即是说三节发力的起、随、追(催)。能量周身传簇后,周身无处不丹田,无处不手眼,即对手的劲力在哪,周身的丹田、手眼就在哪,就得人随拳走。

  目前我刚有人随拳走的感觉,对于此大家也不必过于追求,功到自然成,片面的刻意追求反而误事。

  “三节相应,不至有长短曲直之病,亦无参差俯仰之虞,所以三节贵乎明也”,三节前起后催中随,前后呼应,就是内家拳一动无有不动的体现。起随催就能够将内里的一气之起落完全融合到外形动作之中,如果三节没有起随催,则外形动作的长短曲直就会与内里的能量传簇脱节,导致意气到而形不到。起随催生成的上下相随的能量传簇导致周身中正,身体不会因外形动作而“参差俯仰”。

  (原文)二曰四梢。何为四梢?盖浑身毛孔为血梢,手指、足趾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与人相搏时,舌顶上颚则肉梢齐;手腕、足腕撑劲,则筋梢齐;牙齿相合,则骨梢齐;后项撑劲,则血梢齐。四梢俱齐,则内劲发矣。所以四梢尤其要诀耳。

  (介绍)四梢齐就是四梢顶、挺、伸展。四梢齐的具体作用如下:第一,舌顶上颚、牙齿相合、后项撑劲,此三梢的齐均在头部,实际上就是鹊桥运行,让能量在头部各处传簇。下行能量起始于百会旋转玉枕压缩,百会与玉枕之间的能量上下传簇要经过下颚骨、牙齿、舌头,所以舌顶上颚将能量连接至玄鹰、牙齿相合、后项撑劲都是在进行头部的能量传簇。第二,后项撑劲是玉枕压缩的表象,是传簇上下贯通之力生成的虚灵顶劲的表象,所以大家看到的前辈大湿的照片中,都是脊柱隆起头部昂起的,就是脊柱三关和百会、玉枕压缩旋转的表象。第三,手腕、足腕撑劲,则筋梢齐。这个表述是不全面的,除了手腕足腕,周身皮毛均要有撑劲。撑劲就是对拉拔长之力,能量在手足、周身皮毛部位有两个能量传簇,即向内的三心归聚之力与向外的鼓涨之力,三心归聚之力为涨筋,鼓涨之力为腾膜,此二力对拉拔长即为撑劲。

  内家拳各门各派功夫的区别,主要就来自于三心归聚与鼓涨腾膜二力之间的平衡。从目前我能够找到的各门各派的拳论看,心意把注重鼓涨腾膜之力,周身能量外放,刚猛激烈;形意拳注重三心归聚之力,化打合一,而化即为吞,即向内的能量传簇;太极拳则取其中,有通有满,而在太极拳的各门派中,依然以此二力之间的对拉拔长的程度决定各自的技击和习练特点。

  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的下行能量与上下贯通之力的上行能量在体内竖向对拉拔长,三心归聚之力与鼓涨腾膜之力在体内横向对拉拔长,则内家拳就是一个周身能量对拉拔长的能量体,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气球。气球的内部气体的向外鼓涨力与气球本体的向内张力对拉拔长,这就是内家拳真气鼓荡、涨筋腾膜的状态。技击,形意拳技击,太极拳技击,八卦掌技击,武术技击。

  (原文)三曰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内对人五脏,外对人五官,均属五行。如五脏则心属火,心急勇生力;脾属土,脾动大力攻;肝属木,肝急火焰蒸;肺属金,肺动成雷声;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五行存于内也。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口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此五行著于外也。故曰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天地相合,云蔽日月,武艺相争,蔽住五行,真确论也。又手心通心,属火;鼻尖通肺,属金;火到金化,最宜注意。余可类推矣。

  (介绍)此段话总的意思,就是调动身体所有器官合一,共同蓄发能量御敌。我已经能够感觉到五脏六腑中有能量传簇,但是还感觉不到以上所说的心肝脾肺肾的作用。

  眼、口、鼻、耳、人中为五行的外著,内观自己外观敌人,是内外五行的关口。闭五行对内能够守住真气,对外能够观敌查人。五行不闭,真气必散,闭住五行,则心意神魂魄均在心肝脾肺肾而不外达也。

  “手心通心,属火;鼻尖通肺,属金;火到金化”,即五行之火生金也,内里心肺之动(即以心行气与呼吸)要相合;外表手鼻之动也要相合,手不离中也。

  (原文)四曰身法。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是也。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进退者,进走低,退走高;反侧者,反身顾后,侧身顾左右也;收纵者,收如猫伏,纵如虎放也。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要,与三节相贯,不可不知。

  (介绍)起落的横顺,即压缩旋转。进走低,退走高,即进为发力的落顺,即压缩,即能量下行,所以进走低;退为起横,能量上行,所以退走高。收纵,就是束展,也就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为束,虚实转换为展。

  “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要”,正直,不偏不倚;中平,以心为轴,即竖向的不偏不倚。即周身以心为轴,不偏不倚。中平正直,就是中定。身法俱要中定,以心行气才能够顺畅,能量传簇才能够饱满。

  (原文)五曰步法。步法有寸步、垫步、快步、剪步是也。如三尺远,寸一步可到,即用寸步;如四五尺远,即用垫步;快步者,起前足带后足,平走如飞,并非跳跃而往也,犹如马奔虎践之意也,非艺成者,不能用也。紧记远处不发足,倘遇人多,或有器械者,则连腿带足并剪而上,即所谓踩足二起,鸳鸯足是也。善学者随便用之,总不可执一,习之纯熟,用于无心,方尽其妙。

  (介绍)形意拳为鸡腿,鸡腿,双腿并剪,腿连胯,胯连腰,周身一体,是最稳当的腿型。但是初练者还没有周身合一,腰胯腿脚分离,各自为战,感觉不到一体,所以经常有人对于形意拳的鸡腿不能理解,等到两腿与腰胯之间习练出能量传簇就明白了。胯部是内家拳虚实转换的部位,两腿之间虚实的能量要在胯部转换,所以腿胯不可分离,腰胯不可分离。鸡腿从足起到膝盖形成一个内剪的三角,从膝盖到胯部也形成一个内剪的三角,由足到胯,三节异常稳固。三节稳固了,就能发出足、腿、胯一体之力,如马奔虎践,就是足、腿、胯的压缩旋转。“连腿带足并剪而上”,为双重的蓄发,可以发出极大力量,但不可连续使用,因为没有能量传簇的回路。

  (原文)六曰手足法。手法者,单手、双手、起手、拎手是也。起前手如鹞子入林,须束翅束身而起;推后手,如燕子抄水往上翻,藏身而落,此单手法也。如双手,则两手交互,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并也。至於筋稍,发有起有落者,谓之起手筋稍发;起而未落者,谓之拎手。总之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肘护心肋,手撩阴起,而其起如虎之扑人,其落如鹰之抓物也。

  足法者,起翻落钻,忌踢宜踩。盖足起膝起望怀,膝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手起撩阴是也。至於落,即如以石攒物也,亦如手之落相同也。

  忌踢者,一踢浑身都是空也。宜踩者,即如手之落,鹰抓物也。手法足法,本自相同,而足之为用,尤必知其如虎之行无声,龙之行莫测也。

  (介绍)无论单手、双手,总是起钻落翻。鹞子入林,须束翅束身而起,如燕子抄水往上翻,起如举鼎等,都是向上的钻劲。藏身(即缩身,压缩使然)而落,落如分并,都是向下的压缩劲力。手为筋梢,起手与拎手,专指手部,起手即打手,筋梢能量鼓涨外发;拎手,即防手,接战时手置于头、胸前的预备式,拎手不着劲力。

  “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胳膊直则僵,曲则懈,要把握平衡。“肘护心肋,手撩阴起”,肘不离肋,除了护心肋,还可让胳膊随心而动。手心为阴,起手手心要向前向上。

  足起时由于心意抽合涌泉使大脚趾上翻,如手起撩阴是也;落地时向地下钻,为起翻落钻,即足的起落是与手的起落相反的,因为上下位置不同。

  “足起膝起望怀,膝打膝分而出”,即下三节的起、追、催。足起、膝随、胯催,胯催即望怀向心,心意抽合使然,即足也是起于心力,与拳由心发同理。膝打膝分,即鸡腿的两腿膝盖并剪。鸡腿的并剪就是在虚实转换能量。膝打时,后腿夹剪前腿分出,与周身能量转换相合。

  内家拳很少用腿踢,因为内家拳发力于虚实转换,一条腿踢起来了,就不能虚实转换,浑身都空了。踩则是内家拳的腿打,即踩顶,又踩又顶,打对手下盘。

  足要出入隐蔽,如虎行无声、龙行莫测。

  (原文)七曰上法进法。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步为先,而总以身法为要,手起如丹凤朝阳是也。进步如抢上抢步,进步踩打是也。必须三节明,四稍齐,五行蔽,身法活,手足相连,内外一气,然后度其远近,随其老嫩,一动而即至也,然其方法有六,六方者,工、顺、勇、疾、恨、真也。工者巧妙也;顺者顺其自然也;勇者,果断也;疾者,紧急快也;恨者,不容情也,心一动而内劲出也;真者,发心中得见之真,而彼虽变化也。六方明,则上法进法得矣。

  (介绍)上前打人时,以身的压缩旋转带动手足,周身一体。手起如丹凤朝阳,还是从心而发的钻劲。进步则踩顶。手足相连、内外一气,还是一气之起落。心一动而内劲出,心意抽合也。

  六法中,恨者,不容情也,心一动而内劲出也,就是李洛能先生说的毒,毫不留情地打击敌人。真者,发心中得见之真,而彼虽变化也,不管敌人如何变化,心都能知道,为内外五行合一也。
  (原文)八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顾法者,单顾双顾,顾上顾下,左右前后也。如单手顾,则用截捶,双手顾,则用横拳;顾上则用冲天炮,顾下则用扫地炮;顾前后,则用前后扫捶;顾左右,则用填透炮拳,拳一触即动,非若他们之勾连掤架也。开法者,有左开右开,刚开柔开也。左开如里填,右开如外填,刚开如前六艺之硬劲,柔开如后六艺之柔劲也。截法者,有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手已动而未到,则截之;截身者,彼微动,而我先截也;截言者,彼言漏其意,则截之;截面者,彼面漏其色,而截之;截心者,彼目笑眉眉,喜言其意恭,我须防其有心,而迎机以截之也,则截法岂可忽乎哉!追法者,与上法进法贯注一气,则随身紧追,追风赶月不放松也,彼虽欲走而不能,何虑其邪术哉!

  (介绍)顾法,看顾四周之法,就是硬打。开法,化开之法,就是反制。截法,先发制人之法。追法,沾连粘随之法,就是化打。

  对于此段文字,我没有实际经验。我个人的感受是,习练出五行劲力,就可以见机行事,随便怎么打都行。

  (原文)九曰三性调养法。何为三性?盖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三性为艺中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时常观察,耳中不时常报应,心中不时常惊醒,则精灵之气在我,所谓先事预防,不至为人所算,而无失机之误也。

  (介绍)这些大家都能看明白,我也没有太深的理解,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实战的环境了,没有环境,就无法真正理解与习练。

  这说的就是先知先觉,孙禄堂先生说李洛能先生是其知道的具有先知先觉的人之一。

  (原文)十曰内劲。夫内深者,寄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者也。然其理则可参焉,盖意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则随之,气动而力则赶之,此必然之理也。有谓撞劲者,非也;有谓攻劲、崩劲者,亦非也。殆实粘劲也。窃思撞劲太直,而难起落;攻劲太死,而难变化;崩劲太拙,而难展招,皆强硬露形而不灵也。粘劲者,先后天之气,日久练为一贯也,出没甚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形;手到劲发,可使阴阳交合而不费力。总之如虎之登山,如龙之行空,方为得体。

  (介绍)内劲功夫深厚者,劲力起于内里的无形无式,连接于外形动作,可以意会,难以言传,但是其理论可以描述。

  “意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则随之,气动而力则赶之”,此句话中,心动而气随,而气为充满身体的能量,气动则力发--------那么既然心动气随,又为什么意为气之帅?到底是谁在驱动气的能量?

  如果是肌肉紧张发力,则当然是大脑在控制肌肉紧张,而形意拳是一气之起落而不是肌肉紧张发力,即大脑意识无法控制一气之起落,只能以心行气,只能用心去控制气,所以此气之帅的意就是指体意,即身体形成的压缩旋转的条件反射。意由心生,心抽合出意,即心抽合出压缩旋转的体意,而压缩旋转生成气的能量,气发出则为力。此段文字描述的就是内三合。

  内三合生成的一气之起落,为周身整劲,非撞劲、攻劲、崩劲也。而是粘劲也------就是化劲。

  粘劲,该如何粘?是不是大家在公园见到的所谓的“推手”的粘?

  显然不是!公园里的推手划圈是在二个人均明知对方不会发力的情况下而放心大胆地“粘”的,一旦实战,对手会与你如此地粘吗?你不挨打才怪!不信对手打你一拳,你试试看看能不能粘了!

  粘住对手的劲力,即太极拳的沾连粘随,表面上看是舍己从人,己随人走,而实际上是我在以吞吐时刻控制着对手,对手劲力进来我就吞入,对手劲力想走我就吐出,让对手无所适从---------这才是粘劲!粘劲就是吞吐,就是自身劲力与对手劲力的阴阳转换,就是化劲!

  “撞劲太直,而难起落;攻劲太死,而难变化;崩劲太拙,而难展招,皆强硬露形而不灵也”,即有形的劲力--------包括肌肉紧张发力与暗劲--------均有不足,因为有形即拙。只有“寄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的粘劲最好。“粘劲者,先后天之气,日久练为一贯也,出没甚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形;手到劲发,可使阴阳交合而不费力。总之如虎之登山,如龙之行空,方为得体”,先后天之气,即真气,先天一气(元气)与后天习练之气结合为真气。真气周身传簇即为“日久练为一贯”。“出没甚捷,手到劲发”,这就是涨筋腾膜、真气鼓荡于皮毛之下,手到劲发,快到“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形”!

  “可使阴阳交合而不费力”,阴阳交合即为心肾交合的能量周天运行,也就是先天一气之阴与后天之气的阳的合一真气。阴阳交合而不费力--------此力即“四两拨千斤”中的“四两力”也!因为不费力,所以自身感觉为四两力,实际上却是阴阳交合的千斤力!

  曹继武先生只提到“夫内深者,寄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者也”,然后总结出此为粘劲。如果将“寄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这句话外延扩大到对手的话,那么就是身体可以内外传簇能量之意。并且在前面我论述了,粘劲的本质就是吞吐。

  在曹继武先生将形意拳最重要的内劲放在文章最后,并且不讲粘劲的实质,而是告诉大家形意拳最高层次的劲力不是撞劲、攻劲、崩劲,那么粘劲还能是什么?

  粘劲就是李洛能先生说的化劲!

  所以,曹继武先生的拳论在我看来,是相当保守的。

  我们可以把曹继武先生的拳论与李洛能先生的拳论比较一下,就能够看出李洛能先生的拳论就比曹继武先生的拳论豁达开放。曹继武先生的拳论中,只在最后一段写内功心法,而李洛能先生的拳论几乎是通篇在讲内外合一、周身合一的内功心法,只是不说具体习练方法而已!

  七,戴龙邦形意拳谱

  戴龙邦先生师承曹继武先生,发展了曹继武先生的拳理拳论,创建戴氏心意六he拳,并且是李洛能先生的师父。我就是戴氏心意六he拳弟子。

  (原文)六he拳论

  六he自古无双传,多少玄妙在其间;

  设若妄传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

  武艺都言无定形,随心变化势无穷;

  果能悟得达摩理,打遍天下是真能。

  天为一大天,人为一小天,墙倒容易推,天塌最能擎。雨打尘灰净,

  风吹雾云拖,熊出洞,虎离窝,勇若穿山越大河。黎正其项,将有所

  去;虎避其势,将有所取。势正者不上,势远者不上,知远知近,知

  老知嫩,知实知诈,上下相连。

  心动身不动则枉然,身动心不动也枉然。一战要把势来变,闪展腾挪足底随,明这八势就打去,方才算得真武艺。问尔何所据,曰:我的心中有主意。或把或拳,望着就是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打遍天下即如老鸡。行如槐虫,起如挑担,若遇人多,我便是三摇两旋。技击,形意拳技击,太极拳技击,八卦掌技击,武术技击。

  (介绍)前八句歌诀,意思好懂。

  后面一段,在说勇与谋,知己知彼。其他的在说拳势,我也不太懂。在李洛能先生拳论中有八势,斩、截、裹、跨、挑、顶、云、领。这八势就是戴龙邦先生说的这些。

  最后一段写以心行气、心意抽合,心意为体,身为用,体用合一。闪展腾挪足底随这一句,讲的就是虚实能量在腿脚的转换,换势换力都要通过足。

  “我的心中有主意”,即心生意,心意抽合出压缩旋转的能量和力量。

  行如槐虫,起如挑担这一句,讲的是一气之起落,起钻落翻。若遇人多,我便是三摇两旋,形意拳周身整劲,哪都是力,哪都能打人,旋转着打就行。

  (原文)起手横拳势难招,展开四平前后稍,望眉斩截反见背,如虎搜山截手

  炮,俱行如风,鹰捉四平,足下随从身进步,踩打莫容情,抢上抢下

  十字立,剪子股势如擒拿。进步不胜,必有寒师法之心。打人如走路,

  视人如蒿草,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遇敌要取胜,四稍俱要齐。

  手去足不去则枉然,足起手不起也枉然,未起存摘字,未落存坠字,

  三意不相连,必定艺儿浅。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用兵行诡道,

  枪扎似射箭,出拳先用气,战毕始刹气,无不取胜。

  (介绍)起手横拳指的不是五行拳的横拳,而是指形意拳起手就是旋转发力的横劲。四平指身心平正,脚、臂、肩、头平正。前后梢即指梢节的前后两手两足。望眉斩截,起拳上钻出于口,下落于眉,斩截对手劲力同时护头;反见背,即脊柱成弓后凸出。如虎搜山截手炮,炮拳可截可顶可冽可搜可攻可守。

  鹰捉之势即身为三体扭身之势,腿为夹剪之势,手为相挫之势,如鹰捉食撕肉。鹰捉之力为内里一气之起落,而身体不能有起落横顺束展,因为鹰捉的体、手、足之力俱为扭、夹、剪、挫的对拉拔长之力,如果外形不四平,则无对拉拔长,即为拙力也!五行拳中俱是鹰捉之力。

  足随从身踩,就是虚实转换生力,踩就是将实腿能量转换到前面的虚腿上,同时踩顶踩打也是打法,抢中门攻击对手下盘。即形意拳之力是虚实转换出来的。

  十字立,即十字力也。十字,横竖二个方向的混元螺旋力,由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而生成。

  剪子股势指身体左右相扭、两腿相剪、两手相挫,就是龙身、鸡腿、鹰捉手。周身有将人缠拿之势。出手就要取胜,否则就会胆怯。

  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草,指形意拳虚实转换发力,而虚实转换在于两腿,两腿虚实转换就是在走路,走一步发一力,一蓄一发一抽合,一气之起落。上身快如风,起落似箭钻,遇敌要取胜,四稍俱要齐。

  手去足不去则枉然,足起手不起也枉然,这一句还是再说虚实转换,外三合,手足合,周身整体压缩旋转。

  未起存摘字,未落存坠字,指一气之起落,起钻落翻。身未起之时心意已经生成起钻(摘)之力;身未落之时心意已经生成落翻(坠)之力。

  三意就是指内三合。拳去不空回,有二个意思,一个是回来的拳的能量要虚实转换到后出的拳上,即拳劲的虚实转换,拳劲的虚实转换就是周身整体的旋转生成的虚实转换;第二个意思就是,出拳就要有作用,或是实打,或是虚引,不可出无用之拳乱打。出拳先用气,即以心行气,真气鼓荡。战毕才能停止以心行气(刹气)。

  (原文)君与臣,将与兵,合一气,盖乾坤,并无反意。远近一大步,位立两头,回转寸为先。早知回转这条路,近在眼前一寸中。守住一心行正道,小路虽好车难行。拳打遍身是法,足踏浑身是空,远去不发足,发足不打人,见空不打,见空不上,先打顾法后打人,先用顾法,浑身是法,俱打的是本身,随机应变。手起足不要望空落,闪战两边,提防左右,强退者往后跟,急连紧追。随高打高,随低打低。起为横落为顺,横若蛇行拨草,顺若射箭穿林,为其正法。心不勇,手不疾;搐不止,多出拙。三存者不上,心里可悟,原来是本心不明四稍。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气无神变神受;下节不明,动辄跌倾,多出七十二盘跌。

  (介绍)君与臣,将与兵,合一气,即心意气力,内三合。心为君,意为臣,气为将,力为兵。大约乾坤之内,都是如此,没有相反的。

  回转寸为先,劲力回转只在一寸之间,劲随心动,不往长打。形意拳打到化劲,几乎就是贴着自身、贴着敌人发力,比肌肉紧张发力的寸劲还短。身体前后进退回转用腿足而不要用长力,近敌身再发寸力。

  “守住一心行正道,小路虽好车难行”,不要走捷径,苦练一气之起落,而不要用简单的肌肉紧张发力。

  周身各处都能打,都是拳;抬腿踢人则身体就空了“禁踢”,所以敌人在远处则不能发足踏,而是与敌接近再打,与敌有距离不上前打,必须迎着敌人的劲力打。先顾左右而后打人,顾左右则浑身都是拳,随机应变。举手投足不可放空,手足都要迎着敌人劲力踩打,不要落空。敌人退了就紧跟,急连紧追。要随着敌人的劲力高低打,总要打到敌人的劲源。

  起横落顺,横起如蛇行给自己留空并且力拔敌人劲源,顺落如射箭倾身而出。心不勇、手不快、手足飘忽不实,多是出于拙力。有此三个毛病的根源在于心里(心意抽合)不明四梢之故。

  梢节不明,则力无所依靠;中节不明,则能量无法聚集,不能生神意;根节不明,则身无根基,大厦将倾。身体不会三节之动,则还是拙力。

  (原文)有反意必有反气,有反气必有反力,面笑眉喜不动唇,随心防他,必有伶俐之能。知其来意,观其五行,无不可推矣。见识不是随时意,遇事无有不到头。姬寿云:文武古今乃治国强民之大兴,上有益于社稷,下能趋凶避祸,此生不可缺也。

  (介绍)自己与敌人的心意气力,必能从表象反映出来,所以要用自身五行观与敌人五行。要面笑眉喜不动唇,仔细外观敌人劲力来路,而不让敌人观察到我自身,则战无不胜。自己外观敌人得来的信息不是随随便便的,因为任何信息都可以从敌人头部表现出来。

  姬际可先生说,文武之道,大可治国强民,小可趋凶避祸,此生不可缺也。

  (原文)今之武者,专论架势,封闭之法不知,日间了然在目,还可运用,若

  在黑夜之中,伸手不见手,如何用之?必自误其身,悔何及哉!惟刚

  之大气,养之有素,而忽然于一旦,依本心本性,直扑上去,随左打

  左,随右打右,不怕身大力勇者,一动而即败也。夫于其深察否!

  (介绍)今天的习武之人,只习练拳架势,而不知口、眼、鼻、耳内观自己外观敌人之法。不懂观人之法,在白天眼睛能够看见时还可以与敌人打,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就不能打了。必然会耽误自身!唯有心中之气,可以不顾外界环境而靠本心本性(体意)打击敌人,随敌人的左右移动击敌,不怕敌人身大力勇,动手则敌人即败。其中深奥的道理应该明了。这就是闭五行的另外一层意思,即不用外五行而用身体感知外界信息。

  (原文)手足法

  心要狠,手要毒,眼要奸。眼有鉴察之明,手有拨草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因其不意而击之。两足全凭后足蹬,后足紧接寸步跟。头为一拳,背尾为一拳,膝为一拳,肩为一拳,肘为一拳,把为一拳,胯为一拳,足为一拳。足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手也难防;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势取,束长二字一命亡。肘打去,占胸膛,

  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往里胯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胯打中节并相

  连,阴阳交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抢步变势难。背尾打落

  不见形,猛虎坐卧藏洞中,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

  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风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

  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交手莫息力,去意好似卷地

  风,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精然,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

  无遮拦。起无形,落无踪,起如蜇龙登天,落如霹雳击地,上下左右

  十四处用法,具不脱丹田之精。丹田久炼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其真。

  后足赶前足,前足踩腿弯;前足赶后足,撩阴往里钻。把打把落头手

  挡,降龙伏虎霹雳闪,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闭日光。终有千招

  熟,不如一招精,早知此应验,过后见识浅。手足去似快如风,妙在

  眼前一寸中,疾上更加疾,DaDao过嫌慢。天地交合,云遮日月,武艺

  相斗,蔽住五行,三起不见,三进不见,踩定中门去打人,如蛇吸食,

  外示安然,内食精神,见之如妇,岂知如虎,形气与神齐,纵横往来,

  目不及瞬,形似儒弱之士,犯如猛虎之威,架梁内孔不载重,一称打

  起千百斤,艺不在多而在精,力不在大而在巧,较勇宜放胆莫虑,虑

  者寸步难行。血稍发自足心,直上至天门,牙骨肉稍仔细评,评出道理是一通。

  筋骨一气,要明天地,阴阳一通,百脉皆通。气之复万物皆复,哪见浪迹,

  何有阻隔乎!

  拳以和为始,复以和为终。明天地,知吾之心艺,亦察敌人之虚实,

  逢强智取,遇弱强攻,彼柔而我刚,彼刚而我柔。目中要不时常轮转,

  行坐要不时常用心,耳中要不时常报应,语中要不时常调和。调和者

  何也?万物万事,吉与凶矣。吾有培树之心、育苗之意,奈其人心不

  知松柏四时常青。牡丹花开虽好,皆一时之艳。松柏虽常绿,何严霜

  不打,皆因根盛心实。人心若得人心意,竟思之时不回头,武艺但扫

  世不平,路途结交要小心。夜间须防备,万事莫放松,逢桥须下马,

  遇波莫先争,一人莫上舟,搬重宜停行,宁走高岗十里远,莫走低凹

  古路行。未晚先投宿,鸡鸣早为天,黑夜烈风休行路,十人易把一人

  擒,人若参透这些理,万事有吉并无凶。

  (介绍)心狠手毒,眼要奸,眼有查敌之明,手有拔掉敌人劲源根基之能,足有移动转换劲力之功。

  “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两肋为带脉,为横劲发源之地,所以肘不离肋;拳由心意抽合的心力发出,所以手不离心(即拳由心发)。内家拳打人的劲力都在心脏的方寸之间。由于形意拳是一气之起落,即力起于从涌泉传簇到百会的上行的上下贯通之力,止于从百会下行到涌泉的下行压缩旋转之力,所以起拳必有上行的钻劲,拳必要从心向口钻出,回拳也在口前交挫,所以将心、口称之为“洞”,出洞入洞即拳的出入。技击,形意拳技击,太极拳技击,八卦掌技击,武术技击。

  攻其不备,击其无意。

  虽两足着地,但是能量均发于后足,起手时后足之力转换为前足踩顶,而后足紧接跟上前足,此为再次在后足蓄力之机也!

  头、后腰、膝盖、肩膀、肘、手、胯、足等部位都是能够打人的拳。

  接敌时足踏敌人中门,抢夺敌人的重心位置,让敌人防不胜防。肩膀打人时身体阴阳扭转,两手只在心前藏。肩打为梢节的手、中节的肘均不能打时,则放弃手、肘,而肩就成为梢节,继续打击对手,肩打时拳肘均藏于肋心。

  束长就是束展,一气之起落;盖则是内家拳对于劲力的一个称谓,当带脉贯通后,周身横劲出来,两条胳膊一圈的劳宫、肩井形成能量传簇气圈,这个气圈能够把对手盖罩住,似乎自身的劲力都把对手的后心包围住了。

  肘打敌人胸膛,或者向内横打,后手护肋。

  胯打中节,两胯相夹剪,虚实转换发力。

  后背打人全靠河车运行生成的精的能量,也是一气之起落。

  膝盖与足打人为拔掉敌人劲源,足踩膝顶左右拨。

  “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此段话说的是虚实转换,后足蓄积的上下贯通之力,经过虚实转换到前足踩出,故后蹬前踩。

  接敌后无有恐惧之意,全力像卷地风一样击敌。

  “足打七分手打三”,因为内家拳的能量是虚实转换出来的,所以内家功夫主要体现在腿脚上,腿脚的虚实转换练不出来,就打不出拳劲。

  “气浮心意随时用”,即心意气相合。

  丹田之精,即在丹田的河车运行生成的精的能量。

  “前足赶后足,撩阴往里钻”,后足压缩旋转带动前足后缩蓄力,使前足大脚趾上翻前踏。动作要快,前后足互相追赶,加快虚实转换速度。

  “妙在眼前一寸中”,内家拳没有打长劲的,都是拳打方寸。

  “蔽住五行”,眼、鼻、耳、口俱与心意相通而不做它用。

  “架梁内孔不载重,一称打起千百斤”,以心行气心意抽合之力犹如房屋三角大梁中的孔,内里心意无力而力显于外形,即内里心意四两劲,四两劲就像秤砣一样能够打起千百斤----------此为四两拨千斤真意也。

  “血稍发自足心,直上至天门,牙骨肉稍仔细评,评出道理是一通。筋骨一气,要明天地,阴阳一通,百脉皆通”,此即为心意抽合出来的一气之起落。阴阳通,就是上下相随的两股上下行能量传簇;百脉皆通,即能量周身传簇。“明天地,知吾之心艺,亦察敌人之虚实”,五官之反观内照,外观敌人。

  拳以中和为始终。中,以心为轴;和,不偏不倚。中和即心意相合力达四梢。练拳时要反观内照自身,接敌时才能够亦察敌人之虚实。刚柔相济,吞吐自如。眼、耳、口要常调和,注意身外,万事万物只在于一心!

  戴龙邦先生拳论,也是外形动作居多,内里内功心法居少。拳论中还是李洛能先生为妙。李洛能先生之所以能够此为一代宗师,就是其对于形意拳内外整体合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