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把官网

形意拳秘籍


  目录

  序文

  第一篇  气法
  真气解
  调气解
  丹气解
  通络解
  气道解
  朝元解

形意拳五行拳

  第二篇
  三体解
  盘根解
  纳卦解
  腾膜解

  第三篇  劲法
  劲源解
  劲起解
  拔力解
  起落解
  相合解
  化虚解

  后跋

  序  文

  形意拳是我国北方形意拳的一支重要流派,由宋世荣及其胞弟宋世德在李能然所创形意拳基础上发展而来。形意拳,形意拳秘籍,衣钵形意拳。

  形意拳之所以形成一支流派,是由于传统形意拳术的基础上,创出了新的独到之处,形成了形意拳新的特色,同时也丰富了形意拳的内容。宋世荣先生在总结习练形意拳经验的同时,将其悟得的独到之法。

  五行、十二形及其套路,是形意拳的基本拳法,也是形意拳术的基本形态载体,形意拳的绝特之处不在拳术的形态套路,而是蕴含在拳术的“气法” 、“” 和“劲法”之中。

  第一篇  气  法

  真气解:

  气者,古人称之为“炁”(qì)。“炁”乃人体先天之真气。真气本在娘胎中蕴生而成,是人之五脏六腑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先天整体能力。先天之气旺盛,人之精、气、神俱强。拳术之劲力源于人体真气的充盈,真气足则拳力强。人之真气伏于肾阴之中,先天真气依后天之气调膳。习练形意拳术,须依“气法”培植养护真气。

  调气解:

  调气是“气法”的基本要义。调气,即通过调整气息的运行,整合五脏六腑之间的阴阳关系。脏器自身的功能为内、为阴;其他器官功能的支持作用为外、为阳。调气的实质是促导五脏六腑功能的有效发挥,整合五脏六腑之间功能的配合能力。在调气的过程中,人体气血的运行得以通畅、协调,进而达到气血为一,强壮肾阴,培植真气之目的。

  丹气解:

  丹气是“气法”的调气主体。丹田之气的形成,是呼吸时意守丹田,虚灵下沉,阳既收缩,由内所生的“真息”。其实质是在意念作用下,人体下腹随呼吸而涨缩产生的波动能量。出现“真息”的感受是下腹发热。这个过程便是气沉丹田的过程。

  气沉丹田是在意念作用下产生的生理现象。在整合气血、增强内脏功能上有奇特之功效。丹田之气的培植不仅需要专门习练培气,更须在日常生活的行、立、坐、卧之中坚持腹式呼吸,培植丹田内气,将内气精缩聚积于丹田,以增强人体运动搏斗时,具有充足的发劲能力。

  通络解:

  通络是“气法”的行气手段,是引丹田之气打通经络。经络为人体通过气血相互发生作用的联络通道。不同脏器联络路线的交汇之点便是穴位。打通经络就是在意念的作用下,引领丹田之气沿着一定穴位线路运行。以丹田之气畅通经络,可达到整合气血,消除瘀滞,协调内外,调动真气,聚势而发的效果。这种功力在硬气功中表现得更为直观。

  气道解:

  气道是“气法”的循气之路,引丹田之气打通经络,其循路以“大週天”用气法为佳。“大週” ,即大循环之意。行此应持腹式呼吸。首先静心定意,均细呼吸,气沉丹田。气定片刻,尽吸一气,气自涌泉升于两肋,然后于耳后升于泥丸;随之降气下至印堂,过鼻至喉,喉至夹背,透于前胸,下至丹田,由裆下于涌泉,再由涌泉上翻于外胯,升于脊背,经腹内各脏下于丹田。此“大週天”法,侧重调整任督二脉之内气运行。用此功时,须静心定神,周身放松,勿努憋气,以鼻呼吸,以意领气,气随意行,序序循环,收功时气沉丹田。

  循路“大週天”调气,以意领气为基本功夫。“意领” ,古称“神转”,即“思而转之”的意思。“思转”的能力须不断习练。以意领气要做到有意而无念,即不着于意也不着于领。意起气即动,意行气即随,意止气即止。有意无念的“有”与“无” ,可用“有而不经心,无而有意现”去体悟其中之真妙。

  朝元解:

  朝元是“气法”的归功之综。朝元,即三花、五气朝元。三花是指人的精、气、神三宝;五气即心、肝、脾、肺、肾五气。朝元的实质是将三花、五气皆聚顶于百会,在调气中相合为一。这是修练“气法”必须要达到的基本功夫。

  三花、五气朝元是在“大週天”循气中修练的。循气时,丹气一升一降,一出一入,并行无悖。身不动,则精固而肾水气朝元;心不妄,则气固而心火气朝元;真情寂,则魂藏而肝木气朝元;妄情忘,则魄伏而肺金气朝元;四大安,则意锁而脾土气朝元。三花、五气均聚于顶沉于田,週而复始,精养真元,气力合一。

  得此功夫的关键是,循气时精不可外驰,气不可外散,神不可外溢,此乃三宝合一。而身不动、心不妄、真情寂、妄情忘、四大安,则是五气相合。所有这些,就是要做到循气时耳不外闻,目不外视,意不外思,达到一浑元整地自然状态。三花和五气在调气中相合,在相合中融为一体,即可筑成气蓄于内、护养元气、培基练己的大乘内功之基础。

  第二篇  功 法

  三体解:

  三体式为站桩,也是学习形意拳的入道之门。形意先师李能然讲:“万发出于三体式,凡百运动基于此” ,“欲进形意之妙用,必先至于三体式”。
三体式站则为桩,行则为拳,是形意之母。三体式取天、地、人三才之象,俱天、地、人三才之理,合古人“天人合一”之道。
  习练三体式桩功,要明三体阴阳之理。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乃阴阳对立统一,互以为根,相互依存之道理。依此理,站桩时要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周身一气。
  习练三体式桩功,要准三体规格之式。宋氏形意拳首推中架,意取古人中庸的思想。中架为中正之势,两肋横开,沉肩坠肘,气贯上下,重心取中,抗压抗冲,不飘不钝。
  习练三体式桩功,要集三体桩法之功。三体式须天天练习,日日不断,寒暑无阻,持之以恒。“宁可三年不练拳,不可一日无桩功”。
坚持练习才能积累桩法之功力。

  盘根解:

  盘根为行桩,由宋世荣先生习练《内功四经》体悟其妙独创而得。盘根是宋氏形意拳的秘传。盘者,旋也;根者,基也。盘根即盘旋之功。此无高难动作,且易学易练,是习练内功的归功之法,可使人气血畅通,下盘稳固,步步为桩,闪转腾挪,变化莫测。
  盘根行功的方法是,手成三体式,足以圆旋行。先左旋数圈后转身换掌右旋数圈,此为任脉左右式;再转身换掌左旋数圈后转身换掌右旋,此为督脉左右式。
  旋任脉式时,下颚要向前微突。左旋时,左手屈肘前伸推劲,右手屈肘于左肘之下,手心向下。右旋时左右手互换;旋督脉时,下颚要向里微收,左旋时,左手屈肘,手向上直伸,右手屈肘于左肘之下,手心向上,右旋时,左右手互换。行次,侧重点是增强人体下盘功力。下盘的主要部位是腰、胯、膝、腿、足。古人云:“上以下为基”。
下盘稳固,站如落地生根,动则上体轻盈,这是交手决胜的重要因素。

  在盘旋中增强下盘功力,关键是修炼下体各部位的合协。其要点是腰为胯主、跨为膝主、膝为腿主、腿为足主。练功时腰要催胯、胯要逼膝、膝要促腿、腿要携足。催、逼、促、携均为后者与前者协调和顺。在腰、胯、膝、腿、足中,腰为其中之首,腰活是下盘功夫稳固之核心。

  纳卦解:

  纳卦是形体,是三体式站桩和盘根行桩的体态要诀。纳即吐纳,吐出浊气,纳入清气;卦为八卦的总称,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行功时纳卦的要领是,身体各个部位要合于卦象之意;内气之运行要合于卦象之理。这是人与自然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习练桩功若不达卦象之形、之理,则人体气行状态难以畅通无滞,无法获得桩功调气合血、培植真气的功效。
  乾象为天,头纳乾卦。头正而竖,前额上提,项颈竖正,后夹下塌。
  坤象为地,足纳坤卦。两足趾抓地,左足尖里扣,两腿形夹剪,膝外曲内直,涌泉尽上缩。
  巽象为风,肩纳巽卦。沉肩助坠肘,背平身而正,拔背活而顺,气息畅勿滞。
  兑象为泽,裆纳兑卦。裆宜圆紧,内外相挣,胯之上下,骨缝相催,外柔内刚,不偏不倚。
  艮象为山,胸纳艮卦。含胸正提,出而不高,开而不束,提胸气不涨,塌腰气不滞。
  震象为雷,肋纳震卦。肋、手、身以气之呼吸为开闭、为出入、为纵横,气随意而行而止。
  离象为火,心纳离卦。心火宜下,提胸翻龟尾,下气聚劲练步,意领心气下肾。

  坎象为水,肾纳坎卦。肾水上交于心,心气下达于肾,上下依序循环。

  腾膜解:

  腾膜是内壮。宋氏形意拳以内功为主,内功以调气为重,调气以腾膜为助。腾者,起离也;膜者,骨膜也。腾膜就是将内气引入骨与骨膜之间。练气不练膜,则膜泯不起,气血难以流串于经络,这是筋骨不能坚固之因也。
  腾膜之法有二。一为揉法,二为拍捣。
  揉法分坐揉与卧揉两式。坐揉为双盘而坐,左手掌心贴于心下脐上,右掌扶于左掌之上,双手相贴,由右向左,横揉腹部,推气入血,时须半小时以上。卧揉为仰身平卧,两腿伸直,揉法与坐揉相同。揉腹时,鼻呼鼻吸,意守丹田,气血相合,一呼一吸与揉腹相应,不急不缓,尽呼尽吸。
  揉腹久持数月后,可感胃觉宽大,气觉凝聚,腹旁两肋坚而有实,便可加用第二个方法,即拍捣。用小粒卵石装一小布袋,从心口到两肋梢密密拍捣,软凹之处,兼以揉法。坚持拍捣数月后,两肋气满筋坚。随后可自心口拍捣至前颈,自肋梢拍捣至肩,週而复始。再后由肩拍捣至后颈,上循至玉枕,中行至夹脊,下直到尾闾,週而复始,不可倒行。
  通过揉拍二法,可助内气盈满,筋骨磨砺,骨膜腾醒,气循入膜,成就内壮。施行揉拍二法时,应意守丹田,专于积气,固守中道,一念冥心,所积之气,充而自周,切不可将气导入四肢,以防外溢。

  第三篇  劲  法

  劲源解

  解形意拳术之劲法,应首先知晓力由何来。形意拳的劲力并非来自努气憋力,其劲力源于内聚丹田之气。努气憋力,劲无源基,三五招式气即虚无,而丹田内气由气血相融而生,意领随机而发,劲力源涌无断。宋氏形意拳培植劲源的主要方法为内外双修。外修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外三合。身呈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成就起望高束身而起,落望低居身而落的轻灵身法。内修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内三合。调理气息,培植真气,气聚丹田,融合气血,气通八脉,形成一发动全身,一动无不动的上乘功夫。宋氏形意拳三体、盘根等各种,均以融气血聚丹心为基本目的。这是形意拳术培植劲源的要法之宗,此乃劲源于内聚丹气之中。

  劲起解:

  任何拳术的发劲,都有一个劲力初起的过程,劲力并非执意而起。宋氏形意拳术发劲的独特之处是,劲力在有意无念中生起,在随机顺势中而达。有意无念中生起,是指吸气时意领丹田内气聚力;随机顺势中而达,是指呼气时劲力在拳式顺势中爆发。宋氏形意拳术的这种起劲之法,在实战中表现为上体轻灵,下体稳固,起劲发力不伤内气,周身上下无僵无滞。无念领气,气运通畅,无耗内精,这是形意高手久战不疲的关键所在,此乃劲起于无念领气之时。

形意拳五行拳

  拔力解:

  拳术的发劲过程虽然时间短暂,但均有拔力阶段。拔力,就是将气转化为力。宋氏形意拳发劲的上乘功夫为自然拔力,其要法是,拔力于曲往伸行之间。曲往者,迴缩也;伸行者,进式也。曲往为虚、为阴,伸行为实、为阳。在实战之中,拳式由曲转伸换式、身法由闭转腾变身时,胛骨里裹,骤然伸筋,力随突发拔出。这是形意名家转气为力的拔法之要。此乃拔力于曲往伸行之间。

  起落解:

  拳术的劲力有柔有刚,柔与刚均在招式起落的阴阳之中。起式时手动为阴柔,手在胸部出手时为阳刚;落式时含胸为阴柔,拳到落点时发劲为阳刚。拳式起落中阴阳的变化,也是劲力由柔变刚的转变。宋氏形意拳柔中出刚的劲法,是劲力在招式一起一落的阴柔中起拔,在转阳刚中爆发。招式起如水之翻浪,落如霹雳击地,这是形意大家柔中出刚的绝妙之法。此乃劲爆于一起一落之中。

  相合解:

  前述劲源、起劲、拔力、起落各解,属劲法的分段分述之说。宋氏形意拳的劲法之要,妙在形、意、气、力相合。合者,即整体为一。劲力自丹气由生至起,由起至拔,由拔至爆,是一个相续的整体过程。其要义简概是:在吸气时收腹提气,两肋开张,曲往起式,出手拔力;在呼气中顺势沉气,收胸为合,伸行落式,爆力而达。整个过程是:意起气即动,气动力即生,力生劲即起,劲起力即拔,力拔劲即爆。这个过程是在气之一吸一呼、式之一起一落的瞬间完成的。在起式中,要气通肩臂,低身矮架,肘向里裹;在落式时,要柔意筋长,周身放松,出手直前。若要达此相合之妙,应在实践中细心品悟,不断提高。

  化虚解:

  化虚,即化虚之劲。形意拳的劲力分为明刚、暗柔和化虚三种形态。化虚之劲是劲力的最高境态。“化”为变化之意,即将明刚、暗柔之劲变化为“虚劲”。
“虚”并非虚无,其意是指“精”与“灵”。
通俗而言,就是将明刚之劲升华为“精” ,将暗柔之劲转化为“灵”。
“精”与“灵”便是虚中有实,实中带虚,虚实相兼,变化无穷。

  化虚之劲与明刚、暗柔之劲在身形及手足动作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用劲上的区别。明刚、暗柔带有“划”力之劲,而“化虚”在用力上是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周身内外,真意用力。“真意”用力的实质是:在发力时,有意无念不着意,神意内外皆贯通;在身形上,三回九转是一式,拳打三节不见形;在发劲中,起手落式皆为用,曲转伸进无空回。化虚之劲即拳谱中讲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因此,“化虚”的关键是用意和用劲的转化,也是劲功夫的升华。

  后  跋

  宋氏形意拳之“气法” 、“”和“劲法”并非相互独立之法。“气法”通过“”来修练;“”通过“劲法”来展现;“劲法”以“”为基础;“”以“气法”为根本,三者实为一体。宋氏形意拳术将三法之内在联系,应用在习练和实战之中,形成了融合、融通、融顺、自然、自如、自发的拳术特色。

  三法融一,不是单纯的技艺问题,需要深刻领悟形意拳拳学理论的要义,正确认识形意拳文化思想的渊源,深入研究形意拳历史发展的过程,认真探求形意拳名家典籍的精缔,这是掌握宋氏形意拳特色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形意拳站桩的意义
  形意拳,是根据十二种动物(龙、虎、猴、马、鼍、鸡、鹞、燕、鹤、蛇、鹰、熊等)活动习性的动作姿态,以及搏杀时的攻防之意,“象其形,取其意”而成拳术。
  虎、马、猴等动物,在搏杀时,因为是四肢全着地,所以重心较低,动作很稳固。而我们人类,自从远古时期,进化成直立行走以后,动作时,重心较高,很不稳固。故此,通过站桩这种训练方法,来增强人体下肢的各种运动能力,提高人体整体的健康素质,使拳式动作达到“上虚(虚灵)下实(充实)”稳固的状态。站桩的表意很形象,站桩的方法简朴无华,可是,站桩的操练过程是枯燥乏味的,非有坚韧的毅力不能练成。站桩,既是初学形意拳的入门功夫,又是学成者常练不懈的功夫,拳谚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松。”站桩是形意拳门人终生的必修课,通过长期的站桩锻炼之后,习武者的内在心神和外在筋骨,都会有极大的改善,不但心身的健康水平提高了,而且拳技的演练水平也会提高。在拳式动作的演练过程中,主观原因体现出虎的勇猛,熊的稳健,猴的机敏等动物的习性特征。

  二、形意拳站桩的作用
  拳谚说:“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为此,形意拳特别重视站桩,以此来促进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提高套路的演练水平和技击的实战功力。站桩,是靠自身体重的负荷,来促进下肢肌群的生长发达,改善下肢的气血运行状态,提高下肢关节和韧带的牢固性,增强下肢骨骼的生理功能。它的运动强度,随膝关节的下屈程度而加大。站桩有功者,在行拳走架的套路演练过程中,步法灵活,步型沉稳,使拳式动作,快而不乱,慢而不散。

  形意拳的“浑元爆发力”,在武林中是有很大名气的,然而,这强悍的劲,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形意拳拳论认为,拳架有“三节”之说,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习拳者,若不明三节之理,就不知到劲力的由来,出手实战之时,必空发其拳,毫无攻防的威力可言。形意拳拳论认为,拳架的劲力起于根节,顺于中节,达于梢节,最终合三为一,这才形成了完整一气的“浑元爆发力”。这其中根节是关键,它是拳架劲力的起点,故此,形意拳特别重视站桩功夫的训练,以此来加强拳架根节的劲力。只有根节的劲力充足了,当劲力传递到梢节的拳头上时,才能产生威力四射的爆发力,这就是“根深而枝荣”的道理。站桩,对于培养人体劲力,有着特殊的神奇功效。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他在研习形意拳的过程中,对武学有所新悟,他把站桩作为该拳训练劲力的核心内容,在武林中独辟蹊径,另立一家门户,数十年来经久不衰。

  形意拳中的站桩,不但是提高拳式劲力的好方法,而且它还具有良好的祛病强身的作用。在它们特定的人体姿态调练过程中,人的相关经络都受到了良性有益的刺激。所以,在站桩的训练过程中,人体会出现酸、麻、胀等人体“内气”循行的感应。人体的经络,是供给脏腑营养和消除垃圾的渠道。通过站桩的锻炼,人体的经络畅通了,气血运行旺盛了,自然,脏腑的生理功能也将得到改善和提高,最终达到精固、气足、神旺的健康之态,为练好形意拳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形意拳的“五行”理论中,人体内在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外在的五拳(劈、崩、钻、炮、横)相应。肺脏应劈拳(肺动沉雷声),脏腑应崩拳(肝动火焰冲),肾气应钻拳(肾动快如风),心包应炮拳(心动勇气生),脾部应横拳(脾动大力攻)。内在五脏功能的强盛,必然带来外在五拳功力的强劲。因此,站桩是促进机体健康和提高拳式质量的良方。

  三、形意拳站桩的方法
  在武术界,有“要学形意拳,先站三年桩”的拳谚。这就是说,要想建高楼,就必须打好牢固的基础才行。形意拳的站桩方法有很多种,如:无极桩、乾坤桩、鸡腿桩等。但是,形意拳中的拳谚说:“万法出自三体式”。它是该拳桩功的核心。三体式站桩,是根据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要求和形意拳拳式动作的基本特征,以及拳式上盘拳法的攻防特点,中盘身法吞吐的特点,下盘步法进退的特点,综合、概括、积淀而成的一个形意拳的缩影。下面,就谈一下三体式站桩的具体操练方法。

  先使两脚并拢站立,抬头竖颈,目光平视前方。两臂屈肘,两手握拳环抱于肚脐的左右两侧,两拳拳心向上。提起精神,调整气力。

  紧接上势,右脚尖外撇45°,左脚不动。身体右转45°,使整修身体侧对正前方,以减少在实战对抗中身体的受击面积,两膝微屈站稳。右臂屈肘贴肋而行,右拳外旋,由胸前经口向上钻,右拳拳心向内与鼻齐平(右拳的动作路线,要构成一个由内向上,向外的半弧形)。尔后,左臂屈肘贴肋而行,左拳外旋,由胸前经口向上钻至与鼻齐平时,左拳内旋变掌,向前下方臂出,左掌与肩齐平(左手的钻拳和臂掌动作路线,要由内向上,向外构成半弧形)。与此同时,右臂曲肘贴肋而行,右拳内旋变掌,向后回撤至小腹丹田处,拇指根紧靠在肚脐上,此时两掌掌心均向下。与此同时,右膝弯屈,右腿微蹲,身体重心大部分落在右腿上;左脚随左手出击的同时,向前进一步,左膝微屈,左右两脚的前后距离为两脚长,两膝向下弯屈时,膝盖不能超出脚尖。两眼目光凝视左掌,上下牙齿扣好,舌抵上腭,呼吸均匀。此时,拳架内在心平气和,外形稳固严谨,构成了三体式站桩的定式(这是左式,右式反之)。

  四、形意拳站桩的要领
  三体式,在定式时,左手掌指尖、鼻尖、左脚趾尖,要上下相互对应,保持在同一个垂直面内,达到形意拳拳论所说地“三尖相对”的要求。躯干部位侧对前方,构成45°的斜角。两膝下屈在135°左右,左臂屈肘在150°左右,右臂屈肘在120°左右,使四肢处在微屈蓄劲的状态。下颏内收,头正颈直,两肩松沉,两肘下垂,拔背正脊,塌腰缩胯,敛臀提肛,胸部“空虚”,腹部“充实”,使拳架浑然一体,无一处松懈之处。两膝内扣,脚趾抓地,足心空虚,左脚要“竖”,右脚要“横”,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支撑面,从而,使拳架根基稳固。两掌的拇指要外撑,食指向上挑,使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含,使两手腕下塌,掌心均向前下方,从而,使全身的劲力,能够贯注到两掌,发挥其攻防的效率。
  形意拳的站桩锻炼,是一个外“静”,而内“动”的过程。外形的拳架虽然不动,可是,内在的意念在不停地“动”。练功者,要通过自我主动的意念活动,使全身的骨骼、肌肉、关节、五脏、六腑达到极大的“放松”,这种放松,并非是朝夕之功,它是一种良性的意念诱导和刺激,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只有通过量的积累,才能最终达到质的变化。从而,使经络中的瘀滞得到疏通,使气血流畅旺盛,使五脏六腑的阴阳调整到平衡状态。另外,在形意拳站桩的操练过程中,在思想上,要放下日常琐事的思虑,排除杂念的干扰,使心中起伏不断的意念逐渐平和下来,让练功者逐渐达到“心静”的心理状态,这种心静的程度,随练功者对功态的不断感悟,而逐步加深。心静是一种心理境界,它能极大地保护脑组织,改善脑功能,而脑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主宰。因此,心理调节与生理锻炼同等重要,它同样可以促进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提高机体的健康素质。总之,形意拳的站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运动,它是一种“身”、“心”同练的运动,它使练功者的心理得到了净化,极大地发挥了人体先天具有的自我调节阴阳平衡的潜在能力;它使练功者的生理得到了强化,既强健了筋骨,提高了拳式动作的质量,又充实了拳架的内劲,从而实现“体用兼备”的目标。

  站桩要与基本功相结合。在站桩前,要先通过压腿、踢腿、里合、外摆等舒展筋骨的活动来“热身”,只有经脉展开了,气血涌动了,才能在站桩的过程中,保持持久稳固的状态。这样,站桩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就有了保障,功效就会与日俱增,体质也会明显增强。

  每次站桩结束后,不要马上走开,要舒展双臂,扭转腰身,旋转双膝,活动双足,使全身血脉不至于有瘀滞之弊。并且,要按由上至下的顺序,做自我保健按摩,以消除肌肉的酸胀。
下一页:

形意拳技击

上一页:

形意拳实战五行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