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把官网

心意把之禅与武


提起少林,最著名的莫过于少林功夫,而淡忘了少林为禅宗祖庭的地位,少林功夫与一般的武术不同,它是一种僧人修行的特殊方式。

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的皇家寺院。南北朝时期,禅宗初祖达摩来到嵩山,看到这里山色秀丽,环境清幽,认为这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就在这里广集徒众,首传禅宗。面壁九年后,创立了中国禅宗和少林功夫。

心意六合拳

中国武术结构复杂,门派众多,少林功夫以其悠久的历史、完备的体系和高超的技术境界独步天下。少林武术分为拳术、器械和功夫三方面。少林拳是少林武术的核心,分为外功拳和内功拳。外功拳凌厉刚劲,内功拳寓刚于柔;器械尤以棍术最为出名;功夫以练气和养气为主,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

实际上,少林功夫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修行。“功夫”一词是佛家专用名词,禅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功夫”。比如坐禅、参话头就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的是为了开悟成佛,超凡人圣,彻底改变人的品质。禅宗讲修行悟道是不分场合的,日常生活的行、动、坐、卧、走才是修行,坐禅是修行,练武也是一种修行,习武本身就是少林僧人修禅的法门,即“武禅”。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可收到健身自卫、护寺护法的效果。

“武禅”有两重含义:一是禅为武之主,即武是禅的表现,是禅生命的有形化;二是武为禅之用,禅是武的精神本质,以禅入武,便可达到武术最高境界。少林武功强调专注一境,以达心空、意空、万念尽空的境界;性清净而发,不受外境所牵制,身处于万变之中而心不为所动,参悟拳理,以明禅机。

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被纳入到学佛修禅之中,练武的主体是禅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这就是禅道。

禅宗与武士道精神(图解)

“武士道”一词在日本战国时代出现,指日本武士的行为规范、道德修养和精神情操。它是一种儒道释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意识形态,突出地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特征。镰仓时代起,禅宗思想与武士道相结合,武士道的内容大为丰富和完善,精神更深层化了。因为哲学观念和修养方法等方面有助于武士的精神陶冶和武艺锻炼,禅宗思想成为日本武士的精神支柱。

武士精神来源于禅宗思想:

一、忠孝、勇武。武士道崇尚勇武,鼓励战士视死如归,为君主效命疆场。——生死观是参禅悟道第一要旨,禅宗“死生如一”的思想自然会迎合武士“无畏而死”的心理,视生死如草芥的化境,给武士们以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二、慈悲。武士道要求武士对普通人及弱者保持仁慈之心。——禅宗强调慈悲、为善,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核心是“忠诚”,所以日本武士为了“忠”,可以做出违反人道的举动。

心意拳

三、礼法。日本的武士有着十分严格的“礼法”和规制戒训,违反这些礼法就会被认为是有损名誉的。——禅宗为了严衣钵风,使禅僧们能排除干扰,一心悟禅,制定了种种清规,这种以戒律规范行为的方式被武士道所接受。

四、人生哲学。武士道提倡克己忍受,不事浮华,排除杂念,摒弃欲望,为武士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禅宗主张清心寡欲,提倡“本心清净”的思想影响到武士日常的行为标准。

五、战斗精神。武士道十分强调武士的男性精神,要求具有异常的意志力。——禅宗的修行特点是单纯、直截、自恃、克己,这些戒律式的倾向与武士战斗精神颇为相合。

六、武术派别。剑道禅又被引入武士的武技之中,影响及于剑法、刀法、枪法及各种武艺,形成许多武术派别。——与勇武精神相关的战斗技巧,强调只有斩断生与死的观念,才能发挥真正的勇敢精神。

日本武士道吸收了禅宗中很多的思想,作为练武养性的指导,而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忠诚”,这种简单的忠诚思想使得日本武士道缺乏了自我精神的反省能力,是以后转变为军国主义思想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