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把官网

中医应用


  百病生于气,针灸引气难,内功运气强:气血津液辨证,就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

  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洗髓功

  气病辨证

  气的病证很多,"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但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逆、气闭六种。

  血病辨证

  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若外邪干扰,脏腑失调,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可出现寒热虚实的病候。兹据临床血病常见证候,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气血同病辨证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津液病辨证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其生成与输布,主要与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

  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的两个方面。百病生于气,针灸引气难,内功运气强。

  气血津液辨证为中医辨证方法之一。是运用脏象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各种临床表现,从而判断气、血、津液方面病变的一种辨证方法。如血有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若见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早凉暮热,手足心热,皮肤干涩,妇女月经不调,即可辨为血虚证。由于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而气血津液病变与脏腑病变密切相关,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常需结合运用。百病生于气,针灸引气难,内功运气强。

  气血津液辨证是中医临床辨证方法之一。即以中医气血津液理论为纲领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的辨证方法。主要针对人体在疾病状态下气、血、津液发生异常变化时的具体证候逐一进行辨认。

  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气血辨证,一部分为津液辨证。气血辨证,是根据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分析、判断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气血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证候;津液辨证,是根据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体征等,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津液亏虚或运化障碍的证候。

  中医应用

  一、气血辨证

  气血病常见证型,有虚实之分。虚证有气虚证、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血虚证、血脱证等。实证有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等。

  气与血密切相关,病理上两者常互相影响,或同时发病,或互为因果。临床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型有气血两虚证、气滞血瘀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气虚血瘀证等。

  (一)气虚类证

  气虚类证包括气虚证以及气陷证、气不固证、气脱证。

  1、气虚证

  指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以气短、神疲、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气短懒言,神疲乏力,或头晕目眩,自汗,舌质淡嫩,脉虚。动则诸症加重。

  证候分析: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久病、重病、劳累过度、年老等,导致元气不足,推动、固摄、防御、气化不力。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推动乏力,营血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舌淡嫩;卫气虚弱,不能固摄津液,则自汗;气虚鼓动无力,故脉虚;“劳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

  临床常见的气虚证有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胃气虚证、肝胆气虚证等,也可多脏气虚证候并存。

  气虚可导致血虚、阳虚、痰湿、水停、气滞、血瘀以及易感外邪等多种病理变化,也可与血虚、阴虚、阳虚、津亏等相兼为病。

  辨证要点: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脉虚等共见。

  2、气陷证

  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以气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气陷一般是指中焦脾虚气陷,故又称中气下陷证或脾虚气陷证。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耳鸣,神疲气短,气坠或内脏下垂,或脱肛、阴挺等,舌质淡嫩,脉弱。

  证候分析:为气虚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气虚无力升举而下陷。清阳不升,头目耳失养,故见头晕眼花,耳鸣;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故见神疲气短;气虚无力升举,内脏位置不能维固而下坠故见气坠,或内脏下垂,或有脱肛、阴挺。舌质淡嫩,脉弱为气虚之象。

  辨证要点:气坠,或脏器下垂等与气虚症状共见。

  3、气不固证

  指气虚而失其固摄功能,以自汗、出血、二便失禁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有气虚证的证候表现,并有自汗,易感外邪;或各种出血;或二便失禁,遗精、滑胎。

  证候分析:为气虚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气虚而不能固摄。肺气亏虚,肌腠不密,卫气不固,故常有自汗,易感外邪;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故见各种出血;肾气亏虚,下元固摄失职,则二便失禁,遗精,滑胎。

  辨证要点:肺、脾、肾等脏气失固摄的特征性表现与气虚症状共见。

  4、气脱证

  指元气亏虚已极,气息欲脱,以气息微弱,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脉微欲绝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肢厥身凉,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

  证候分析: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元气亏极而外脱。元气欲脱,脏气衰微,肺无力司呼吸,则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津随气泄则汗出不止;气脱下元失固,则二便失禁;神失所主故昏迷或昏仆;脾气外泄,则口开目合,手撒身软;心气欲绝,无力鼓动血脉,则肢厥身凉,面色苍白,脉微欲绝。

  若因大失血所致者,称为气随血脱证。气脱与亡阳常同时出现,证候基本相同,故临床又称阳气外脱证。

  辨证要点:气息微弱,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脉微欲绝等共见。

  (二)血虚类证

  血虚类证包括血虚证和血脱证。

  1、血虚证

  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白、舌淡、脉细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色淡,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头晕眼花,妇女经血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闭经,舌淡脉细。

  证候分析: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等所致。血液亏少,不能濡养头目,上荣舌面,故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色淡,头晕眼花;血不养神,心神不宁故心悸多梦;血少不能濡养筋脉、肌肤,故手足麻木,爪甲色淡;血海空虚,冲任失充故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闭经;脉细无力为血虚而脉失充盈之象。

  辨证要点:面白,舌淡,脉细等共见。

  2、血脱证

  指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以致血液亡脱,以面色苍白,脉微欲绝或芤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又称脱血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眩晕,心悸,舌淡,脉微欲绝或芤。

  证候分析:大量失血以致血液突然耗失,或血虚进一步发展,以致血液亡脱,血脉空虚。血液亡脱,脉络空虚,不能上荣头面故面色苍白,舌色淡白;不能上荣头目故眩晕;不能营养心脉故心悸,脉微欲绝或芤。

  血脱常伴随气脱、亡阳。

  辨证要点:面色苍白,脉微欲绝或芤等共见。

  (三)气滞类证

  气滞类证包括气滞证以及气逆证、气闭证。

  1、气滞证

  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气郁证、气结证。

  临床表现:胀闷,疼痛,脉弦。

  证候分析:多因抑郁悲伤,思虑过度,而致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或痰饮、瘀血、食积、虫积、砂石等邪气阻塞;或阴寒凝滞、湿邪阻碍等导致气机郁滞;或因脏气虚弱,运行乏力而气机阻滞。气机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胀闷,疼痛;气机不利,脉气不舒故见脉弦。因气聚散无常,故疼痛多见胀痛、窜痛、攻痛,部位不定,按之无形,时轻时重;并且胀痛常在嗳气、肠鸣、矢气、叹息后减轻,或随情绪的忧思恼怒与喜悦而加重或减轻。

  辨证要点:胀闷,疼痛,脉弦等共见。

  2、气逆证

  指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而不调,以咳喘、呕恶、头痛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喘息,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头痛,眩晕,昏厥,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证候分析:多因气滞不顺而上逆。肺气失于肃降而上逆则咳嗽,喘息;胃气失于和降而上逆则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失调,升发太过而无制,气血上冲头目则头痛,眩晕,昏厥,肝气循经上冲则气从少腹上逆胸咽。

  辨证要点:肺、胃、肝等脏气上冲逆的特征性表现与气滞症状共见。

  3、气闭证

  指邪气阻闭脏器,以致气机逆乱,闭塞不通,以神昏晕厥、绞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神昏,晕厥;或脏器绞痛,二便闭塞,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实有力等症。

  证候分析:多因大怒、暴惊、忧思过极,或因瘀血、砂石、蛔虫、痰浊等邪气闭阻气机。气机闭塞,神失所主则神昏,晕厥;有形实邪闭阻气机故脏器绞痛;气机闭阻不通则二便闭塞;邪气阻闭,肺气不通故呼吸气粗、声高;实邪内阻故脉沉实有力。

  辨证要点:神昏晕厥,或绞痛等共见。

  (四)血瘀证

  指瘀血内阻,以疼痛,肿块,出血,舌紫,脉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失却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

  临床表现:疼痛如针刺、固定、拒按、夜间加重。体表肿块青紫,腹内肿块坚硬而推之不移。出血紫暗或夹有血块,大便色黑如柏油状。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眼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部青筋显露,皮肤出现丝状红缕。妇女经闭,或为崩漏。舌质紫暗、紫斑、紫点,舌下脉络曲张,或舌边有青紫色条状线,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证候分析:多因外伤、跌仆,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或消散;或气滞血行不畅,或因寒而血脉凝滞,或因热而血液浓缩壅聚,或气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等,导致瘀血内阻。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故刺痛、固定、拒按;夜间血行缓慢,瘀阻加重故夜间疼痛加重;瘀积不散而凝结体表,故肿块青紫,腹内肿块坚硬不移;瘀血阻塞脉络,使血液不能循经运行,溢出脉外故出血紫暗,或夹有血块;瘀血阻络,血行障碍,全身得不到气血的温煦濡养,故面色黧黑,口唇、舌体、指甲青紫色暗;瘀久不消,营血不能濡养故肌肤甲错;瘀血内阻,冲任不通故经闭;血脉不通,血不循经,则崩漏。瘀血内阻,血行受阻故丝状红缕,腹壁青筋显露,脉细涩,或结、代,或无脉。

  辨证要点:刺痛,肿块,出血等特征与舌紫脉涩共见。

  (五)血热证

  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以出血、疮疖与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血分的热证。

  临床表现: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色鲜红,质地黏稠,女子月经先期量多,或局部疮疖红肿热痛,心烦口渴,身热,舌红绛,脉滑数。

  证候分析: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其他邪气化热;或情志过极,气郁化火;或过食辛辣燥热之品等致火热内炽,迫及血分。热在血分,迫血妄行则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女子月经先期量多;邪热煎熬,血液浓缩壅聚,故血色鲜红质地黏稠;热在血分,热炽血壅肉腐,故局部疮疖红肿热痛。心烦口渴,身热,舌红绛,脉滑数为邪热伤阴耗液之实热表现。

  辨证要点:出血、疮疖等与实热症状共见。

  (六)血寒证

  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以拘急冷痛,肤色紫暗与实寒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血分的寒证。

  临床表现: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或少腹拘急冷痛;或月经愆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淡紫、苔白,脉沉迟弦涩。

  证候分析:多因寒邪侵犯血脉,或阴寒内盛,凝滞脉络而致血行不畅。寒在血脉,脉道收引,血行不畅,故手足冷痛、肤色紫暗发凉,或少腹拘急冷痛;寒邪客于胞宫,经血受阻,故月经愆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淡紫、苔白,脉沉迟弦涩为阴寒内盛,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辨证要点:拘急冷痛,肤色紫暗等与实寒症状共见。

洗髓功

  (七)气血同病类证

  气病或血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往往影响到另一方的生理功能而发生病变,从而表现为气血同病的证候。临床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等。各证的临床表现,一般是两个基本证候的相合存在。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的病机,常常是气滞血瘀、气虚血虚互为因果;气虚血瘀证、气不摄血证,一般是气虚在先、为因、为本,血瘀或血虚在后、为果、为标,但其证候表现不一定前者重、后者轻;气随血脱证则是因大失血而致血脱在先,元气随之消亡的危急证候。

  二、津液辨证

  津液病证主要包括津液亏虚证和水液停聚而形成的痰证、饮证、水停证及湿证。湿证即六淫证候中的湿淫证,本处不再赘述。

  (一)痰证

  指痰浊内阻或流窜,以咯痰,呕恶,眩晕,体胖,苔腻,脉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质黏稠,胸闷;脘痞纳呆,泛恶呕吐痰涎;头重眩晕,神昏而喉中痰鸣;局部有圆滑柔韧的包块,如瘰疬、瘿瘤、乳癖、痰核等;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等。形体肥胖,苔腻,脉滑。

  证候分析:多由外感六淫、饮食不当、情志刺激、过逸少动等原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凝结成痰,停聚于局部或全身。痰浊停聚于肺,肺气失宣则咳嗽咯痰,痰质黏稠,胸闷;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则脘痞纳呆,泛恶呕吐痰涎;痰蒙清窍则头重眩晕,神昏而喉中痰鸣;痰停积于皮下、肌肉、咽喉,故出现圆滑柔韧的包块,如瘰疬、瘿瘤、乳癖、痰核等;痰浊蒙蔽心神,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等;形体肥胖,苔腻、脉滑为痰浊内盛之象。

  根据痰的性状及兼症的不同,可分为寒痰、热痰、湿痰、燥痰以及风痰、瘀痰、脓痰等。临床常见的痰证有痰蒙心神证、痰热闭神证、痰火扰神证、痰阻心脉证、痰阻胸阳证、痰浊阻肺证、痰热壅肺证、痰热结胸证、痰热腑实证、燥痰结肺证、痰阻胞宫(或精室)证、痰湿内盛证、痰阻经络证、风痰阻络证、痰气郁结证、脓痰蕴肺证、风痰闭窍证、瘀痰阻络证,等等,其证候除有痰的表现外,必兼有其他病性及痰所停部位的症状。

  痰浊为病,颇为广泛,见症多端,因而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辨证要点:咯痰、呕恶、眩晕等特征与体胖苔腻脉滑共见。

  (二)饮证

  指水饮停聚于腔隙或胃肠,以胸闷脘痞,泛吐清水,咯痰清稀,胸胁饱满,苔滑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稀涎或清水;或咳嗽气喘,咯痰清稀色白,胸闷心悸,甚或喉间哮鸣有声;或胸胁饱满,支撑胀痛,随呼吸、咳嗽、转侧而痛增。并可见眩晕,舌淡胖,苔白滑,脉弦。

  证候分析:多因外邪侵袭,或中阳素虚,水液输布障碍,停聚于局部所致。饮停于胃肠,故见脘腹痞胀满闷,水声漉漉,泛吐稀涎或清水;饮停于心肺,故见咳嗽气喘,咯痰清稀色白,胸闷心悸,或喉间哮鸣有声;饮停于胸胁,故见胸胁饱满,支撑胀痛,随呼吸、咳嗽、转侧而痛增;清阳不升,饮邪上泛,故见眩晕,舌淡胖,苔白滑;脉弦为饮邪内停之征。

  根据饮停部位的不同,临床有饮停胃肠证、饮停心肺证、饮停胸胁证等,表现出各自的证候特点。

  辨证要点:胸闷脘痞,泛吐清水,咯痰清稀,胸胁饱满等与苔滑脉弦共见。

  (三)水停证

  指体内水液停聚,以水肿尿少,腹满如鼓,舌淡胖,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水肿尿少,或腹满如鼓,叩之声浊,舌淡胖,苔滑,脉沉弦。

  证候分析:多由风邪外袭,或湿邪内阻,或久病肾虚,使肺、脾、肾的功能失常而水液停聚;或因瘀血内阻,经脉不利,水液内停。水邪泛溢肌肤故水肿;水液停聚于腹腔,则腹满如鼓,叩之声浊;水液内停,气化失司,则尿少;舌淡胖,苔滑,脉沉弦为水湿内停之征。

  辨证要点:水肿尿少,腹满如鼓等与舌淡胖,脉沉弦共见。

  痰、饮、水、湿之间的关系密切。四者均为体内水液停聚的病理性产物,其形成均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气化失常有关。痰稠浊而黏,多停于肺,也可随气流窜全身,见症复杂,一般有咯痰多的主症;饮较痰稀而较水浊,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主要表现;水清稀流动性大,以水肿尿少为主症;湿无明显形质可见,以肢体闷重痠困为主要表现。由于痰、饮、水、湿本属一类,难以截然划分,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故常互相通称,有痰饮、痰湿、水饮、水湿、湿痰等。

  (四)津液亏虚证

  指体内津液亏少,脏腑、组织、官窍失却滋润、濡养、充盈,以口渴尿少,口鼻唇舌皮肤干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口咽干燥,唇焦而裂,鼻干,眼窝深陷,皮肤干燥,甚或枯瘪,渴欲饮水,小便短少而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证候分析:多因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或长期进食减少,津液化生匮乏;或高热、汗吐泻太过,或燥热伤津等导致。津液亏少,上不能滋润五官咽喉,故口咽干燥,唇焦而裂,渴欲饮水,鼻干,眼窝深陷,舌体少津;下不能化生尿液、滋润大肠,故小便短少而黄,大便干结;外不能润泽肌肤,故皮肤干燥,甚或枯瘪;内不能充盈脉道,故脉细;舌红、脉数为阴液亏少不能遏制阳气,或尚有火热之邪为害。

  一般津液损伤程度较轻,仅为水液亏少者,称为伤津、津亏,以干燥症状为主要表现;继发于汗、吐、泻等之后,体液暴失,津液损伤程度较重者,称为液耗、液脱,常有皮肤枯瘪,眼窝深陷的临床特征。临床上常将两者通称而不作严格区分。

  外界燥邪耗伤津液所见证候,为燥淫证,属于外燥;体内津液亏虚必见干燥症状,为津液亏虚证,属于内燥。

  常见证型有肺燥津伤证、胃燥津亏证、肠燥津亏证等,均有干燥见症,并表现出各自脏器的证候特点。

  津液亏虚属于阴虚的范畴,气虚、血虚与津液亏虚可互为因果或同病,而形成阴液亏虚、津气亏虚、津枯血燥等证。

  辨证要点:口渴尿少,口鼻唇舌皮肤干燥等共见。
下一页:

头痛的原因

上一页:

气血津液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