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把

洗髓经培训


  养生不是吃,养生是提高自我的精气神!中国最养生的拳法,养生武术和养生!
  一谈养生,就是食疗,食疗的真实效果就是解决温饱,其它都是夸大。
  养生第一步就是排毒,岁月蹉跎,人体毒素在很多层面,并非只在肠道!

  人到中年,五毒俱全:
  1、心毒,心中垃圾多了,度日如年。
  2、湿毒,寒气湿气入身,如影随行。
  3、血毒,血管变窄腐烂,血栓血崩。
  4、肠毒,肠道垃圾毒素,脸黄斑多。
  5、脉毒,浑身散发异味,不祥之兆。

洗髓功

  驱毒必须趁早,无毒一身轻松。
  生命只有一次,健壮才能精彩。

  少林养生功夫很多,很杂,真正能够养生的只有易筋经,洗髓经,心意把!
  打通经络的第一真实感觉就是气行滚滚,脉络甚真,邪气外排,正气存身!
  舒畅,通畅,愉悦,发在身体的微观,是由内而外,不是强作欢颜,自我安慰!

  任何,如果三天内无法达到:气行滚滚,脉络甚真,那必然是假传承,赶紧悬崖勒马!

  以下文章,是武术内功中常见的阴沟,毫无价值,误人子弟!洗髓经,洗髓经内功心法,正宗达摩洗髓经。

  传统武术运动中所讲的“气”,既包括自然界的气,又包括人体内部的气。武术界的各门各派,各个拳种的理论都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离开气,人的生命一刻都不能存在。拳谚讲:“内练气势,外练姿势”,“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自然界的气与人体内部的气,内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运动,包括武术运动。武术运动的气法,就是在武术运动的过程中,以意识支配呼吸和人体内气运行的方法。简单地说,武术的气法,就是武术运动过程中的用气方法。武术的气法以养气和练气为基础,它以符合一定的劲法要求与一定的形体动作相统一为标准,以达到“以气助势,以气助力”的目的。内家拳派的内功,就是养气和练气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练拳习武,最讲究“丹田气”,强调“气沉丹田”、“气贯丹田”、“气从丹田发”。为了深刻系统地阐明“丹田气”、“气沉丹田”、“气贯丹田”等武术运动的气法要义,有必要将有关武术运动中的一些气法名词进行简要的说明和解释。

  1、呼气与吐气

  呼吸是人与一切动物本能的生理现象。呼气的动作主要是吸气肌的放松,是被动的。而吐气是有意识地加强呼气,并结合武术运动中的发劲动作形成的气法。吐气不但加强了短促呼气的速度,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呼出的气体量。武术动作的发劲之招,一般都以吐气配合,所以称为以呼气助发劲。

  2、自然呼吸

  自然呼吸就是人体本能的呼吸方式,这种自然呼吸的方式从出生的一刻开始,一直到生命的结束。初学武术的人,都应采用这种自然的呼吸方法,学练时,完全按照自己平时的习惯,毫不着意、毫不强制地去自然呼吸,这样有利于用心学会动作的正确姿势,然后才能在正确动作的影响下,体验动作与气息的自然配合,避免在尚未熟练动作时,过早地有意识地以呼吸来配合动作,出现“努气”、“憋气”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现象。

  3、腹式深呼吸与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

  腹式深呼吸是有意识地加大膈肌的升降幅度和腹壁的起伏幅度,以加大呼吸气量的呼吸方法。腹式深呼吸包括腹式顺呼吸和腹式逆呼吸两种方式。

  腹式顺呼吸与腹式逆呼吸的外形区别是:

  腹式顺呼吸在吸气时,小腹部凸起,而腹式逆呼吸小腹部不凸。具体地讲,腹式顺呼吸是吸气时膈肌下移,小腹部位隆起;呼气时膈肌上移,腹部复平。腹式逆呼吸是吸气时,有意识地限制横隔肌的下降,好像吸入的气只下降至横膈肌处,相对地形成腹部横膈肌以上隆起,横膈肌以下低平的状态。在呼气时,气上升从口鼻中呼出,由于呼气的反作用力,促进横膈肌下移,形成腹部横膈肌以下部位隆起,横隔肌以上部位平伏的状态。内家拳派的形意、太极、八卦等拳种都采用腹式逆呼吸的呼吸方法。

  4、腹式助呼吸和拳式呼吸

  腹式助呼吸是由腹部运动参助的胸式呼吸,或者说是一种介于腹式呼吸和胸呼吸之间的呼吸方式。这种腹式助呼吸仅仅是在以胸廓舒缩为主的基础上略有腹壁的起伏和横膈肌升降的参与,腹部的运动不明显。长拳运动中的忽起忽伏,疾进快打的动作,多采用这种腹式助呼吸法相配合。

  拳式呼吸,也是武术运动的一种基本呼吸方式。它是以呼吸配合拳式,以拳式来导引呼吸,呼吸与拳式紧密结合的呼吸方法。拳式呼吸具有增强肌体抗击能力和加大发劲速度和力度的作用。运用拳式呼吸的一般规律是:呼气与四肢的回缩、重心上升、蓄劲、化泄等动作相结合;呼气与四肢的伸展、重心下降、发劲、进攻等动作相结合。武术套路的编排,往往多注重于攻防的实际运用,特别像形意、少林、南拳等技击性极强的武术运动,在气息吐纳方面不是以普通呼吸为唯一标准,因此,初学武术者不宜采用“拳式呼吸”,应该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用“拳式呼吸”的比例,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而达到全部套路运动贯穿 “拳式呼吸”的程度。

  5、丹田气与气沉丹田

  “丹田气”与“气沉丹田”,是武术运动最讲究、最重视的气法之宗。练武术不知道“丹田气”与“气沉丹田”,力达四梢就好象囫囵吞枣,永远不知道其中的味道。

  丹田气,是指在意识的引导下而归聚丹田的气感。这种气感,能在意识的支配下随意转动,可到达全身的任何一个部位。全身练丹田气,一般多采用静止性的桩功为基础练习,在练习中由自然呼吸入手,逐步过渡为腹式深呼吸,与此同时,要集中意念体会内气潜转感觉(形意拳的三体式桩功的练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体会到丹田部位有一种气感时,就可以说“气沉丹田”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意识的引导,加强气感在丹田的久聚度和在意识的支配下使丹田久聚之气所运行全身。丹田聚气、气运全身,要一直练到丹田的气感随着意识的支配由丹田放射性地流经周身爆发出来,或者是突然急聚于某一部位(进攻时采用),然后又瞬时回归丹田。形意散手名家孙德宜先生的一个崩拳可达几百斤的力量,这就是气从丹田发,瞬间达四梢的结果。

  下边重点说明:“气沉丹田”的练法和意义。

  上边说明了“丹田气”,而“丹田气”与“气沉丹田”密切相关。了解了“丹田气”,还只是说明了丹田气法的一半,只有深刻理解了“气沉丹田”及其练法和意义,才算真正地理解了武术气法的根本要旨。“丹田气”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气沉丹田”及练法和意义才是理性的认识。

  “气沉丹田”是指在武术运动中,特别是在内家拳派桩功的锻炼过程中,在意识的引导下,气息下行,从而在小腹部位有一种充实的气感。小腹部位即丹田部位,所以称“气沉丹田”。“气沉丹田”的练法有两种:一种是以“腹式逆呼吸”为呼吸方式,呼气时,经过肺脏内部气体交换(吐故纳新)的废气上行,从鼻或口中排出,与此同时,以意识引导内气下行,并且借助鼻口呼气的反作用力催促内气快速下降,从而加强了横膈肌下降的幅度,使小腹部位凸出,从而丹田部位获得一种充实感。这是“气沉丹田”的第一种练法。

  “气沉丹田”的另一种练法是:以“腹式”顺呼吸为呼吸方式,吸气时,在意识的指导下,加大吸气的深度,引气下行,促使横膈肌下移,使小腹部凸起,丹田部获得一种充实感。

  在练习“气沉丹田”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以上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方式,都必须集中精力(练功时万念皆空,只想练功),以意念引导气息,同时要与身体外形的沉肩、畅胸,松腰、松胯,放松躯干上附着的肌肉群,使它们向下松沉,促使气的下行,以加强小腹丹田部位的充实感。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头顶有上悬之意,臀部有敛缩之举,肛有上提之念。

  “气沉丹田”不但从武术运动的角度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从健身强身的角度讲,也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气沉丹田”采用的腹式深呼吸,这种呼吸方式,有助于加大肺活量,一次可相对地多吸入一些新鲜空气,排出多一些的废气。其次,横膈肌的上下运动幅度的增加,以及腹壁起伏的加大,对体内各种内脏器官有良好的作用,能够强化消化、生殖、泌尿、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再次,腹肌和横膈肌的力量在经常的练功中得到加强,从而有效地改善了腹腔内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使气血畅通,精神焕发,益寿延年。

  从武术散手技击方面来看,“气沉丹田”在意识的支配下,气息向下运行,肢体附着的肌肉群向下松沉,这种松沉下行传至两腿,能使拳势动作有下实上虚之感,从而加强了动作的稳定性。在进攻对方发劲时,这种向下的松沉感能够通过腰、胯、膝、踝的节节松沉下传,从而能加强两脚的蹬地力量,使人体获得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从而大大地加强攻击力度。

洗髓功

  6、气贯丹田与气沉丹田的区别

  “气贯丹田”与“气沉丹田”都是武术运动的气法,它们都能使小腹丹田部位获得充实的气感,它们的意、气活动方式基本相同,这是二者的相同点。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气贯丹田”是用意识努力地、最大限度地将内气压入丹田。“气贯丹田”一般都以“腹式逆呼吸”为呼吸方式。“气贯丹田”多用于硬气功的练习。而“气沉丹田”是意识因势利导地支配内气下行,意气是自然地沉入丹田,不作任何的努力与强迫,“气沉丹田”的运用范围要比“气贯丹田”的运用范围广泛。“气沉丹田”不但运用于武术的套路演练和武术的散手搏击,还适用于养身健身,同时,“气沉丹田”也是练习硬气功的初期的练习方法之一。

  7、以气运身与以体导气

  “以气运身”与“以体导气”也是武术运动的气法,它们都是在武术运动过程中使内气与外形相统一的方法。“以气运身”是重在以内引外;而“以体导气”是重在以外导内。

  “以气运身”是内气在意识的支配下随意识而动,运转全身,意到气到,气到力生,气到力至,引起肢体的运动,从而形成动作技能的条件反射通路,使内气与外形相统一。

  “以体导气”是以肢体的运动引导内气运转。肢体运动的一定形态,约束着内气的走向,例如:沉肩坠肘、空胸(含胸)拔背的形态,能促使内气下沉丹田,扣指(扣趾)能促使内气速达指梢。“以体导气”就是通过肢体一定规格的动作,引导内气沿着一定的路线来运转,形成内气运转的条件反射通路,从而使外形与内气相统一。

  8、提气与托气

  “提气”与“托气”是很容易被人们混淆的两个武术气法名称,其实二者不是一回事。

  “提气”是一种吸气与屏气相结合的气法。“提气”的具体做法是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突然屏住呼吸,使气充满胸腹腔,如象气球有上腾之感,所以称为“提气”。这种气法多用于轻功和长拳类的腾空跳跃动作。

  “托气”是一种以意识屏息的气法,在屏息的时候,呼吸气息被暂时闭止,同时意识也凝定不动。因为意气都不动,所以全身都静止不动,即所谓“一静无有不静”。因为这时候气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好似被意识所托住,所以称为“托气”。“托气”多用于武术运动中的亮相动作和静止性的定势动作。

  9、聚气与沉气

  “聚气”是一种以意识来控制呼气,由缓慢到急促而形成短促吐气的呼气气法。

  “聚气”的具体做法是:在呼气前,先应用力吸一口气并蓄住;呼气时,不是一下就将气呼出,而是先微启声门,使气欲涌出而不能畅,待欲出之气在声门处越聚越多,胸腹腔内的压力增加,这时,忽然大开声门,使被久聚的气象决堤的洪水一样骤然冲出声门,所以称为“聚气”。在武术运动中以“寸劲”配合的进攻性动作一般都以此“聚气法”来配合。形意拳的“十六练法”之第一项就是“一寸”。拳谚讲:“要想艺服凶顽敌,消息就在‘一寸’间”即指此意。

  “沉气”是一种呼气与意识下沉相融合的气法,呼气时,只是将吸入的外气仍从呼吸道排出,同时,丹田气则在意识的引导下向下运行,并且上体以沉肩坠肘、塌腰松胯相配合,加强意气的下沉,使下肢获得一种沉重的稳定感,所以称为“沉气”。

  在武术运动中,很重视这种“沉气”的运用,多以“沉气”来配合静止功架的动作和平衡的动作以加强下盘的稳定性。例如在形意拳的“三体式”桩功的练习中,就有“头上顶有破天冲霄之雄;气下咽,有吞狼咽虎之势;手外推,有推山倒海之力;脚下踩,有踩破地狱之功”。这里的“踩破地狱之功”就是这种“沉气法”的运用,“沉气法”不但能加强下盘的稳定性,而且能通过这种意气下行时的反作用力加大上体和上肢的攻击力度。

  10、以气催力

  “以气催力”也是武术运动中的基本气法之一。“以气催力”是以气息来催动劲力的击发,它是由意识支配内气并由丹田迅速流注发力部位,同时以呼气配合动作出击发力的综合表现。在武术运动中,凡是发劲的动作,都是以此气法配合的。欲以气催力,必须先借气蓄力。即在吸气的同时,将气感久聚于丹田,并且收束肢体,蓄力于内,这样才能在发劲的时候,借助于呼气的催促,将内蓄的气感迅速送达攻击力点,起到“以气催力”的效果。

  以上共列举了十种武术运动的气法,其核心是“丹田气”和“气沉丹田”,其它的气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气沉丹田”这一核心,望武术界同仁和初学武术的朋友们,细细品味“气沉丹田”的内涵和意义,由此入手,由此深化,使自己的武术造诣一步一个台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